七姐妹六人生子,月末亦将生产的苏绾姐,压力如山。刘备好言宽慰,必不会出意外。
若真生到第八子,四大府丞,军司空、军令,六位谋主,皆拜为千石俸中庶子,亦不足够。
六县已然不够分了。无妨,如此小事,又岂能难住天生刘三墩。
雍奴长钟繇先前上疏。欲在“延芳淀”、“夏泽”、“佩谦泽”附近高地,另筑三城。便于就近圩田。两位国相认为可行。刘备也已应允。
自西向东:“延芳淀”、“夏泽”、“佩谦泽”三淀泽,呈“品”字形排列。延芳淀东至潞县,方百余里,最大。夏泽居中上,方五十里,最小。佩谦泽“渺望无垠“,约方百里,其次。
为便于最大程度的利用地力,于是,钟繇在三淀泽外围取浅水高地,各筑一城。又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故取名:延阴、夏阳、佩阴。
墙基已夯实,正立桩柱。只需建起城墙,筑城易耳。
待水退,又在“品”字形三淀泽,正中高地,造一大城。取名:京沚城。
“小渚曰沚。”淹低沚兮京沚。”“京沚即高洲也。”
按照钟繇的规划,广袤千里,径三百里之雍奴薮,以径长百里为限,辟为三县。北部以京沚城为中心,中部以雍奴城为中心。南部水大滨海,暂不考虑。
京沚、雍奴二城,皆内中外三城,横竖五里,可纳民万余户。北部地势较高,只需束拢河道,筑造大堤,雍奴薮水位降低,再行圩田,事半功倍。待事成,“延芳淀”、“夏泽”、“佩谦泽”三淀泽将成为历史。只见其名,而不见其泽也。
若一切如钟繇所想,一县变三县。蓟国将有八县之地。
分给八子,亦是足够。
想到这里,刘备亦替绾儿姐松了口气。
入冬之后,风雪渐大。
易水终是冰封。奔赴蓟国的流民,亦随之大减。除去恶劣的天气阻断交通。黄巾军的均田分宅之策,亦是重要原因。许多赤贫如洗的流民,怀着对豪强同样刻骨铭心的仇恨而留下。成为太平道的拥趸。
八州纷乱,幽州和蓟国,却一片祥和。乱世之中,尤为难得。
巨马水奔流入海,终年不冻。得益于这条黄金水路,蓟国的漕运经年未歇。遍及港口的城仓如檐下冰凌,纷纷建立。明轮船队满载一季新粮,转运仓储。上下皆喜气洋洋。
所谓耕三余一。便是说,耕种三年,可积一年余粮。《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盐铁论·力耕》亦有:“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换句话说,即便颗粒无收,蓟国国民家中仓楼余粮,亦可支撑足年所需。更何况自刘备远去洛阳始,数年间临乡一地年年有千万官粮入仓。堪称富足。
纵观整个大汉,就刘备亲身所历,这些年来,并未有波及全境的大灾难。少时七州蝗,已是重灾。也即是说。若按耕三余一,民众应有足够余粮自救才对。对整个帝国而言,即便有一两个州,甚至半数绝收,大汉亦有余力赈灾。更何况还有完善的仓储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汉农田,皆未荒芜。农人年复一年,持续耕作。为何“耕三余一,耕九余三”的老理,失效了。
原因呼之欲出:只因土地兼并日渐剧烈,自耕农失去田地变成农奴佃户。所耕之田,皆非自己所有,重赋盘剥之下,只能勉强糊口,家中并无余粮。失去了耕三余一的灾难自救能力。凡遇天灾,豪强便囤积居奇,推高粮价。农民卖妻鬻子,易子而食。心中岂能无恨。
巨马水之所以经年不冻,乃因上游地势高差,水流奔冲。下有温泉注入,升温保暖。
依循旧例。丰收后到正腊前,乃是走亲访友,婚配嫁娶的好时节。蓟国上下,皆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之中。刘氏老族长入宫询问祭拜事宜。又面见王太妃,王妃,说了些家常。
蓟国之中在临乡。临乡之央在楼桑。楼桑刘氏,乃蓟王宗族。与楼桑刘氏结亲,乃是蓟国上下之风尚。于是乎,一到此时,男婚女嫁,楼桑鼓吹不断。融合了胡俗的迎亲仪式,更添喜庆。
蓟王虽是单传,却是大家族。从兄从弟,中表兄弟,结义兄弟,皆是蓟王亲属。凡有楼桑刘氏嫁娶,必然到场。若能请来关、张二位义弟万人敌,更是天大的脸面。
张小胖少时,没少在村中晃悠。抢食金熊胆,瓷娃娃一夜变黑炭头的典故,更是广为流传。每每吃酒,便有长辈笑容可掬的抚其背,唤一声: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