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王子嗣渐多,且多见男丁。所谓“母凭子贵”。见蓟国日益强盛,冠绝北地。蓟王有问鼎天下之姿。生怕生了女儿的王妹乌莲,不受待见。久而久之,遂成乌延最大心结。今刘备欲为长公主讨要汤沐邑,乌延所生二公主,又岂能例外!
心念至此,乌延这便颁下王命,将铜矿百里之土,后世鹰手营子、寿王坟两大矿区,皆划归为长公主刘萌的汤沐邑。
采矿利润,何止百倍。且不限时令,四季皆宜。
因汤沐邑在燕山主峰之一,伏凌山东麓,刘备取名东凌邑。因“凌”与“灵”音近,故又被称为:东灵邑。
“伏凌山(雾灵山)甚高峻,严障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
首任东凌令。出人意表,刘备授予了与华大夫等人并称“蓟国四奇”的杜夔,杜公良。杜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事实上。时下一个“善钟律”的乐师,必然精通于青铜铸造。因为所有的编钟,皆是青铜铸就。想要准确掌控编钟的音律,对铸造技艺的掌握,尤其是火候、铜锡配比等,近乎苛求。杜夔自是其中翘楚。铸造“音列四声,七声齐备,移宫换调”的国乐编钟,皆得心应手。铸造小小一枚钱币,还不手到擒来。再说,此去不铸币,而是先把铸币所需铜矿,炼成赤铜锭,再运回临乡。铸造成四出五铢,亦是后世口口相传的“角钱”。
先时,杜夔已受拜为蓟国太学坛博士祭酒,传授音律。今又为东凌令,深得蓟王器重。这便择日出发,领其弟子邵登、张泰、桑馥、陈顽等,并良工千人,乘机关船沿浭水入灅水,绕无终山,过石门峡,北上右北平郡俊靡县。再寻路北上燕山,修路架桥,开山筑城,为蓟国长公主修造汤沐邑。
“(灅水)出右北平俊靡,东南入庚(浭水)”,“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阿爹,没有田该怎么办?”
“乖女儿,别怕。没田不打紧,咱家有矿啊。”
数月前,刘备上表回国。临行前,陛下赐予“四出文五铢钱铜母范”,授以新币铸造之权。
刘备一直无暇他顾。如今,五路贼兵尽退,又逢黄巾逆乱,南北交通日益断绝。这便想铸钱备用。
郡国铸币亦非陛下首创。
前汉时,郡国皆有铸币权。
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因其材料改用紫铜,又有“紫绀钱”之称。
但因各国技术水平不同,铜矿成分亦有差,故而所铸五铢钱亦千差万别。且偷工减料严重,多不足五铢重,且越铸越轻,越铸越粗劣。武帝遂于元鼎二年,收回各郡国铸币权。改由朝廷统一铸造,统一发行,防止恶币泛滥。
开铸于元鼎二年初的钟官五铢,因币材多用赤铜。色红(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以一当五行用,世称“赤仄五铢”。
“赤仄钱,以赤铜为其郭,钱紺色也。”
赤仄五铢以赤铜为质,精磨之后郭边尽赤。“赤仄(侧)”,意为将外郭锉平之意,此亦为赤仄(侧)钱名之由来。赤仄五铢周郭深圆而磨滤精湛,穿径方正,工艺精整。铜色殷赤纯净,色呈黑漆古,钱面无瘢垢瑕疵之弊。
刘备此次铸币,所用便是赤铜。
奈何铜矿价高。即便刘备手握铸币之权,然从各地铜官处贩来足量铜矿石,原料价值已远超五铢钱币值。得不偿失。
刘备便想到了自己开采铜矿,以求尽可能减少成本。一问方知,原来时下采矿业已十分发达。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