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兴兵讨贼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346 字 10个月前

麾下军曲候各个跃跃欲试。

高阳城在南,距三台城百里。属博陵郡。博陵郡,今汉本初元年,质帝追尊父(刘)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治博陵。建和二年(148年),更封帝弟都乡侯硕为平原王,留博陵,奉翼后。尊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以涿郡之良乡、故安,河间之蠡吾三县为汤沐邑。硕嗜酒,多过失,帝令马贵人领王家事。

“(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

“(永康元年)是岁(167年),复博陵、河间二郡,比丰、沛。”

此二郡,竟可与高祖为太上皇时所建之新丰,及发迹之沛县故乡相并论,其繁盛足见一斑。

时下皆为河间国所有。正因富庶,而饱受荼毒,被贼兵大肆抄掠。民众一路北上,多滞留在三台城中。

拓跋机之子,军曲候拓跋威这便问道:“此城坚固,我部皆是骑兵,若无攻城诸器,如何攻城?”

关羽言道:“骑兵岂能攻城。只需待城破,一路掩杀便可。”

拓跋盖之子,军曲候拓跋雄这便问道:“何人破城?”

“别部司马,麴义。”关羽答道。

“原来如此。”众将幡然醒悟。麴氏先登,如雷贯耳。

“厉兵秣马,鸡鸣时随我出征。”关羽一声令下。

“喏!”众将轰然应喏。

容城,南三十里白龙亭。

通往三台城的官道,两旁沟渎与稻田已连成一片。官道本是挡水的堤坝。洪水退去,堤坝无用,恰逢三台城原址重建,便改造成了通往三台城的官道。

官道两侧因取土垫路而成沟渎。沟渎内间隔着泊满农人的屉舟。车轮屉舟由扁舟改造,脚踏驱动。三十里水路,祖孙二人同踏,不足一个时辰可达。为节省时间,将最后一船稻谷送回家中,老农这便乘夜色踏舟重返,泊在自家田头。

舱内可供睡眠,出舱可见自家良田。丰收在望,终归守在田头,才睡得安稳。

路上十里一亭,亭父、求盗,往来巡视,水道内还时有蓟国水军绕行巡视。见船上灯火,亭父便会高声吆喝,听到舱内农人回答,这才心安。十里之内,谁家的田,又泊着谁家的船,皆在二人心中。

“旧时亭有二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捉捕盗贼。”

虽是斗食小吏,却恪尽职守。蓟国自上而下,官吏体系能运转良好,大量底层小吏们居功至伟。

自从撤村并邑后,亭置邮驿的作用,越发重要。平日里守路护田,巡查奸佞,引导流民前往就近营地,还要管理置舍,安排往来官吏食宿,事情颇为繁杂。

蓟国之内,蟊贼几乎绝迹。听闻最后一波山贼,半月前已被别部司马领人剿灭。话说王上新封的荡寇校尉,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这荡寇的活计,皆被别部司马大人,抢着干了啊。

据此地南十五里外,便是新修的三台城。城内驻守的大将,乃是王上义弟。幕府前军校尉关羽。麾下皆是北地虎贲。恰逢水退,烂泥地被骄阳一晒,乃成硬土。几场秋雨下过,十里之内,满目荒草。又听说,三台城内设有数处难民营地。已纳流民数万。除此之外,城内别无他物,只有设在南部瓮城之内的关羽大营。

且说亭父、求盗二人,正沿路巡视,忽听背后蹄声如雷。

这便急忙闪到一旁。

须臾,一队人马呼啸而过。正是蓟国骁骑。为首大将,身长九尺,相貌堂堂。乃前军校尉关羽,关云长是也。

遥见大旗,二人急忙垂首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