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 抛砖引玉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501 字 10个月前

敦煌太守马达听闻新任长史被杀,欲率军出塞,攻杀于阗国。桓帝不准,将马达征召回,改任宋亮为敦煌太守。宋亮到任以后,晓以利害,欲劝说于阗人自行杀输僰,以谢罪。却不知,此时输僰已死月余。于是于阗人便将死人的头砍下,送到敦煌郡太守府,此事便不了了之。宋亮稍后方知,于阗国送来的乃是死人头,自己已成西域诸国笑柄,内心懊悔不已。

于是深恨于阗国。

而后,汉庭便与于阗关系,急转直下。

直到刘备继任长史,再通西域。亲诏于阗王安国,前往它乾城。于阗国人皆以为,刘备欲报死人头羞辱之耻。国君此去定有去无回。岂料国君抵达它乾后,长史殷勤招待,又平安送回。国人皆心存感激。

今日,长史又亲身到访。

此等胸怀,又如何不令国人钦佩。

听闻长史向来爱恨拎清,恩怨分明。此事,本就是西域长史王敬贪功,先纳流言,又设鸿门宴,乃至于阗先王被杀。这才引发了一些列的连环杀戮。与现任于阗王安国何干。

再者说,擅杀长史,又岂能不兴兵讨伐!

汉庭示弱在先。后又心有不甘。欲不费一兵一卒,挽回颜面。结果被骗,啪啪打脸。怨得了谁来。

这件事做的,怎叫一个寒碜了得。

若换成刘备,事情又岂能沦落到今天!

一入使馆,刘备立刻收敛笑容:“小心戒备,谨防夜袭。”

“喏!”史涣、阎行,双双抱拳。

正所谓抛砖引玉。若盗采玉石的豪商,真是秦牧,且身份又如刘备所想。听闻刘备此行乃冲自己而来,必不会坐以待毙。

“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料想,敢手刃于阗先王的秦牧,也不是个逢事便磕头烧香的主。定会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

自刘备入城,消息已传开。

作为富可敌国的隐形豪强,用前半夜的时间来准备,应该足够了。

于阗王尉迟安国,设宴王宫大殿,为长史一行接风洗尘。

时下于阗国,已转信小乘佛教。从人种上说,于阗国人,乃是南迁后滞留在昆仑山北麓的塞人。

汉化程度颇高。城内佛塔耸立,民居多汉式风格。衣食住行,亦与中原相近。

正如刘备所说,域外诸国口中的遥远绿洲。是东西方文明的熔炉。除去是玉料的主产地,亦是丝绸胡服主要的加工地之一。从关内贩来的整批丝绸,在于阗制成成衣,经由南道丝路贩运到贵霜等地。赚取巨额利润。

手握丝绸成衣和于阗美玉。于阗国王,焉能不富。

与丝绸来料加工不同。于阗美玉,多以原料贩卖为主。将从昆仑山上采下的玉料,转运关内。有中原匠人,加工成各种美玉。

究其原因。除去大汉对佩玉的仪轨相当严格外,缺乏技艺精湛的玉器匠人,也是原因之一。

时下玉料多被做成挂件,或配饰。玉质器皿却非一般人可以享用。故而,遣人来昆仑采美玉的多是各路王侯。玉器可以传世。

诸侯王,来采一次也就够了。所造玉器皆可传给下任诸侯王。

于是,于阗王便以为,刘备此来乃是采为私用。

西域诸国已有风传,长史大人即将获封王爵。

汉庭的诸侯王,与西域各国的国王,其实是两个概念。

西域诸国属于藩邦。诸侯王却是封国。

酒过三巡。刘备这便道明来意:“下官此来,乃是为整顿玉石开采。”

“不瞒长史,玉石开采之所以混乱,正因多方势力参与其中。背后之人皆汉庭贵胄,本王实在是有心无力。”于阗王这便言道。

刘备轻轻颔首:“下官知大王所虑,此来便是为大王分忧。”

“不知长史欲从何处入手?”

刘备微微一笑:“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既如此,本王又当如何?”

“大王只需将消息传出,不出数日,便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