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乡侯上疏,文饰优美,辞藻瑰丽,一看便出名家之手。且字里行间多用春秋笔法,越是紧要处越显朦胧。陛下一时未能尽数领会。今日早朝遂开朝议。将原文抄录的临乡侯上疏,遍示百官。
陛下居高下问:“众卿可知临乡侯是何意?”
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互相低语,皆参不透其中关窍。却听司徒杨赐长叹出列:“西域诸情,老臣已知也。”
“司徒且速速道来。”陛下大喜。
“此乃连环之策。”杨赐斟酌着开口:“此事需从鲜卑白檀战败,西部鲜卑逃离说起。其中最大的两支,乞伏部和秃发部,一支乱入西域,一支祸乱河西。按照临乡侯的说法,秃发部乃是从北地郡破关。北地郡乃先零别种羌人盘踞处。故临乡侯料想,羌人与鲜卑必有勾结。于是暗留所募新军,守备长安。又遣虎牙大营西进,截断秃发鲜卑后路。见长安守备空虚,羌人果然逆乱,欲抄掠三辅。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羌人倾巢而出,部落亦空虚。便有‘着匈奴衣’胡人,反抄羌人老巢。掠走十万部民,又纵火焚尽羌人家园。羌人无家可归,又无处报仇。一夜兵散,皆投奔临近部族而去。北地郡长城沿线一片焦土。再无羌人为祸。”
这些,上疏中写的清楚无误,陛下都能看懂。
问题是:“‘着匈奴衣’胡,究竟是何人?十万羌人,今又归何处?”
杨赐微微一笑:“不久前,临乡侯代‘鲜卑十四部’上疏,请立‘上郡奢延属国’。奢延与北地毗邻。臣料想,‘鲜卑十四部’必与此事脱不了干系。至于十万羌人归处,临乡侯自当一清二楚。”
陛下点了点头:“所以,‘着匈奴衣胡’,必是‘鲜卑十四部’。抄掠来的羌人,此时正在鲜卑营中。”
“陛下圣明。”杨赐这便入列。
陛下天资聪颖。又深谙经商之术。略作思量,仍觉此事云山雾罩。利益关切,所得所失,皆看不清楚。抬眼扫过,这便双目一亮:“卢尚书。”
“臣在。”卢植稳稳出列。
“临乡侯乃门下高徒。不知卢尚书又如何看待?”
卢植躬身道:“正如司徒所言,乃驱虎吞狼,连环之策。”
“如何驱虎吞狼?”陛下立刻抓住重点。
“虎狼者,正是鲜卑、东羌、匈奴、乌桓等异族。临乡侯以利相驱,先用富庶长安驱使羌人倾巢而出,又以十万东羌老幼,驱‘鲜卑十四部’抄掠羌人家园。到此时,驱虎吞狼已成一半。”
“那另一半又当如何?”陛下问道。
“另一半成功与否,全在陛下。”卢植答道。
“在朕?”陛下急忙追问:“卢尚书且细细道来。”
“若陛下准临乡侯所请,设立上郡奢延属国。将‘鲜卑十四部’安置在奢延水沿岸。便等于在上郡羌人后背,放一只猛虎。可随时切断北地、上郡、五原诸羌的勾连。且有抄掠十万羌人之事,羌人和鲜卑,必心生间隙,不能互融。此乃其一也。”
“其二呢?”陛下再问。
“其二便在北地郡。”卢植顿了顿道:“将羌人家园尽数焚毁。并非泄愤。而是刻意为之。眼下虽寸草不生,一片焦土。然只需数场春雨,便会绿草如茵。羌人以为禁地,避恐不及,尽数远离。若再将秃发鲜卑迁入羌人故地,在北地郡另立鲜卑属国。则驱虎吞狼计成矣。”
文武百官纷纷领悟。
“原来如此。”司徒杨赐这才幡然醒悟。
陛下也懂了:“在沆瀣一气的东羌背后,埋下两头鲜卑猛虎。此便是‘驱虎吞狼’。”
便有人出列:“若羌胡勾连,为祸更甚。”
陛下摇头:“‘着匈奴衣胡’抄掠十万羌人家小,如此灭族断种之血仇,如何得解?虽无实据,却间隙暗生。我若是羌人,亦不会对鲜卑假以辞色。如此一来,羌人如何敢再兴刀兵。不怕家小再被‘着匈奴衣胡’尽数掠走?哈哈哈,妙极,妙极!”
“陛下圣明。”百官高呼。
陛下欣然一笑:“三辅东羌既定。等于断河西羌胡一臂。西域还有一支乞伏鲜卑。怕是临乡侯用来对付河西诸羌的吧。”
卢尚书正欲开口。忽听有人高喝:“臣(弹)劾临乡侯,祸国殃民,大不敬之罪!”
话音未落,落针可闻。
陛下闻声抬头。不禁一愣:“刘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