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无人清白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556 字 10个月前

见主簿笑得如此轻快。刘备亦心中大定:“主簿已有破解之法?”

“易耳。”李儒笑道:“此四字可解此局:将计就计。”

“愿闻其详。”刘备美得心里冒泡啊。一亿钱换来李文优。何其便宜!

“主公只需如此如此……”李儒附耳言道。

入夜。车队在若水河谷,一处背风河湾扎营。

百余辆机关车拼装营盘。十二辆增强型营房马车呈‘田’字型拼起中军大帐。

大帐内灯烛长明,堆光如昼。

诸将齐来参见。刘备亦让四位刚刚投诚的鲜卑百夫长列席参会。

短短一日,史涣等人已摸清五百鲜卑突骑的来历。之所以被单独派出劫掠商队,远离秃发大部。正因不是嫡系。便有损失,亦不可惜。

论出身,他们乃是羯(jié)胡。上党为羯胡聚居地。入塞前,乃是隶属于南匈奴的奴骑,即“匈奴别落”。后鲜卑势大,入关抄掠。上党羯胡便又裹挟投靠鲜卑,为其征战。

入塞后的羯人,保留了原本的部落生态。部有大、小酋帅。主要从事农牧。信仰“胡天”(祆教)。人死后,行火葬。

话说。今汉四周有多少胡族,刘备也说不清啊。

这都不重要。

关键是,五百羯骑,乃是真心投靠便对了。

居延的全称是“张掖居延属国”。

所谓属国。便是指,两汉时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置的行政区划。“因其故俗”,“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属国,设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下设丞、侯、千人等官吏,由汉人或内属胡、羌的首领充任。“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

换句话说,属国不是国(请注意)。而是类似郡一级的行政划分,类似后世的自治区。属国有自己的军队,便是所谓的“胡骑”。

汉庭给予属国极大的自治权。使其“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正因多行自制,平日官吏往来并不频繁。故一旦出事,凉州刺史部必然后知后觉。

张掖居延属国。乃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所设。其地望在张掖郡南部,弱水上游地区。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黑河),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居延泽。在大漠深处形成了一大片珍贵的绿洲。便是居延属国所在地。

武帝置张掖属国,乃是为安置归降的小月氏部落。故其民构成,也以小月氏为主。亦包括羌族、及融合了匈奴、羌、小月氏而形成的杂胡——秦胡、卢水胡等。

西汉时。匈、羌之间,可经由盐泽(罗布泊)并南山(祁连山),南下至柴达木盆地,彼此通连。张掖属国所在的张掖郡南部弱水上游地区,正是匈羌联系的交通要道。

张掖属国的设立,乃为“隔绝羌胡”,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

太初三年(前102年),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修建了遮虏障。《史记·大宛列传》亦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的记载。

并于同年,在居延地区置居延都尉府,随后系统性地修筑军事障塞。时“居延都尉”,下辖甲渠、卅井、殄北三个侯官。每个侯官管理几十座烽燧,烽燧以其大小不同而驻守几十到上百名戍卒不等。并由“侯长”、“烽燧长”分级领属。

王莽时期,北方边郡及烽燧亭障,遭匈奴破坏。光武帝重振边郡。后随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今汉便将北部边防,交予这些内附民族来戍卫。居延地区,便以张掖居延属国来管理秦胡、卢水胡等北方各族。

神爵元年(前61年),汉朝欲从酒泉、张掖两路进攻鲜水一带的罕、开羌时,曾诏令“长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参战。时任后将军赵充国,亦建议在临羌东至浩亹(hàoěi)一带屯田。并欲“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为田者游兵”。

以上所说的“月氏兵”和“属国胡骑”,即张掖属国的“小月氏骑兵”。

今汉时,小月氏骑兵常被用于讨伐西羌,并常能以少胜多。“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时收其用”,但常受西羌胁迫,故首鼠两端,“其从汉兵战斗,随势强弱”。

时护羌校尉邓训,一改以往使“羌胡相攻”、“以夷伐夷”的策略。对小月氏等部待以恩信,最终使其心悦诚服。皆愿“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