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不料上陵礼毕,刘备刚随人流踏出殿门。太后竟遣亲随,密召他后院偏殿相见。
或许。正因被刘备称为诸母的太后生母,如今安居临乡。孤孙胡辅亦是学坛翩翩少年。想必,诸母、女道已与窦太后互通消息。故而才会趁上陵礼日,召见刘备。
只是。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陛下百官皆亲临之时,去见太后?
不是自找麻烦么!
刘备一时进退两难。
见刘备面色有异,候在殿外的主簿贾诩急忙迎上,低声问道:“主公何忧?”
“且随我来。”刘备便将他拉到一旁,将太后召见之事,大略说来。
虽不知太后因何召见。贾诩亦知此事非同小可:“陛下当面,若去见太后,必生嫌隙。且太后名为别居,实为软禁。陛下身边中常侍皆对她恨之入骨,又甚是忌惮。此时前往,定树强敌!前黄门令董萌,曾多次为太后申诉怨忿,陛下逐一采纳,颇多优待。后中常侍曹节、王甫恨董萌依附太后,便诬陷其毁谤陛下生母孝仁皇后,董萌因罪下狱而死!”
王甫已被阳球砍碎喂狗。曹节今日刚见,亦垂垂将死。
即便如此。
冒然介入陛下与太后纷争。亦是引火烧身。实为不智!
进退两难,刘备忽想到左丰。这便唤来黄门令亲随小黄门,代为传话。
不久,小黄门自出。言道:“少令说,陛下今日抱恙,未能亲临。上陵礼祭由太后主持。君侯乃是自家人,正月旦会时,陛下亲自受计。曾顾左右言道:‘朕之仪貌,岂若麒麟?’此话已遍传宫中,君侯之名,禁中人尽皆知。太后想见,实属正常。君侯切莫多想。但去无妨。”
“如此大事,天子竟未亲临?”刘备有些将信将疑。
小黄门乃左丰亲随,又多次往来传话,自觉亲近,这便低声言道:“先帝无子。陛下与他……”
明白了。
到底不是自己亲爹。陛下与先帝并无感情可言。这便借故不来祭祀。
如此。便去…见一见?
恩师把刘备唤来,自是不想他与外戚交往过密。至少不在外人面前,留有口实。
“来,为师给你引荐。”恩师难得一笑:“此乃杨司徒。”
刘备肃容行礼:“刘备参见司徒。”
先时把陛下比作桓帝。近来又上书劝阻陛下大兴土木。司徒杨赐乃大汉之忠臣。刘备执弟子礼。
司徒杨赐欣然回礼:“老夫见过君侯。”
恩师又冲左侧之人作揖:“此乃张司空。”
张济,字元江,汝南细阳县人。陛下登基后,由杨赐推荐,至华光殿为陛下讲习儒学经典,乃为帝师。光和二年三月,代袁逢为司空。
皆是名臣。刘备岂能不拜:“刘备拜见司空。”
“老朽见过君侯。”比起自称老夫的杨赐,曾为帝师的张济要更加年迈。刘备微微抬头,却见张济竟长揖及地,急忙上前搀扶:“这如何使得,司空快快请起!”
“无妨。”张济笑着直起身:“老朽年迈体衰,不耐寒冷。久居洛阳寒痹入骨。若非崔太尉赠我临乡磁垫,以解痛楚。今日又岂能在先帝陵前与诸君相会。”
原来如此。
刘备正欲答话,恩师已为他介绍另外一人:“这位是陈太常。”
陈耽,字汉公,东海郡人,历位三司,以忠著称。先前主持正月旦会的,便是此人。
刘备再行礼:“刘备见过太常。”
“早闻君侯大名,正月旦会上一见,名不虚传。”陈耽亦笑着回礼。
还有久已相识,今日才得见的崔太尉、御史刘陶。
恩师介绍,甚是随意。并不是按官位,亦不是按站位。更谈不上个人喜好。只能说太过随意。又或许是恩师刻意为之。
“君侯内抚流民,外御蛮夷。虽远在北疆,却有功于社稷。不像我等,皆尸位素餐,垂垂老矣。若不是君侯恩师,刘御史等人,每每据理力争,朝廷早已乌烟瘴气。”见刘备姿容出众,相貌堂堂。陈耽甚喜。
“我等之言,又有何用?”被此话勾起痛楚,刘御史不禁叹道:“陛下只信内官,专宠外戚。滥杀忠良,又开西邸卖官,乃至朝政日非。清流名士多半禁锢在家,朝堂日益被奸佞把持。我等人单力薄,如之奈何!”
张济曾为帝师,为人中正平和。这便开解道:“今日乃为祭拜先帝。只谈闲趣,不论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