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相遇上陵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679 字 10个月前

“临乡刘备。”

两人身高相若,气势等同。互相见礼,引众人窥视。

“原是临乡侯当面。绍,失礼了。”平揖变长揖及地。

刘备亦回礼:“同殿为臣,何来失礼。”

袁绍却道:“绍乃白身,自当赔罪。”

刘备又道:“今日白身,安知明日亦白身?先帝陵前,只有后来人。平辈相交,有何不可。”

“哦?”袁绍闻言大喜:“好一个只有后来人。”

“本初?”背后呼唤之人,正是侍中何进。

袁绍这便近前相邀:“君侯且随我去见侍中。”

“请。”刘备想了想,并无不妥。

两人一前一后,向围拢在何进周围的人群走去。

“侍中,来来来,此便是威震北疆的临乡侯!”人还未到,袁绍已高声叫道。

饶是此时眼高于顶的何进,亦闻声变色。足见刘备之名。

“刘备见过侍中,诸公。”刘备先行礼。

众人纷纷回礼:“下官见过临乡侯。”

难得何进亦抱拳:“原来是天家麒麟,何某失敬。”

“不敢。”刘备低调行事。

还未来及叙话,又听背后有人呼唤。

“玄德?”

不用回头,闻声已知是恩师。刘备这便告罪,赶去与恩师相会。

目送刘备离去,袁绍与何进窃窃私语。也不知说些什么。

洛水在南。送葬队伍要穿越南郭。抵达洛水岸边。

南郭便是南城墙与洛水之间东西宽六里、南北长四里的区域。太学、灵台、名堂,等诸多建筑皆在洛水南岸。

天空微亮,路上行人不多。洛水两边的船家,亦刚刚起身。一艘艘大船排在洛水两岸,千帆尽收,仿佛沉默的巨像,默默的注视着这支来自异乡的送丧队伍。

港口处的一片空地。已事先堆满薪柴。柴堆上还铺有安氏日常所用的毛毯、枕头等寝具。高举火把的也不是旁人。正是那日同为安世高举火的高僧。

铁棺落地。送葬人将安氏遗体合力抬出,送上柴堆。

迎着一缕朝阳,高僧又将火把递给刘备。

正如高僧所说。刘备正是安息太子和公主之间,最后的牵连。两人同生共死。也算是善始善终。

阳光照顶。安氏仿佛入睡一般,面色安然。刘备深看一眼。围绕柴堆,点燃火圈。

又把火把掷入。

拜火教以火为圣。在刘备看来。将尸骨付之一炬,总比任由鹰隼啄食来的体面。

火焰渐起。刘备后退数步,避开热浪席卷。

忽觉有人窥探。下意识回头,却只看见面色苍白,薄唇如血,长袍似墨,身飘如雾,垂垂将死的,大长秋兼尚书令曹节。刘备总觉得他身上有无数的秘密,将与他一同埋葬。

侯府车队已驶来,两位义弟同来护驾。

刘备这便辞别众人,登车远去。赶往宣陵,参加上陵礼。

大宦官曹节伏地恭送刘备车驾离去。不等起身又剧烈咳嗽起来。身后小黄门急忙上前搀扶。

目送刘备车驾远去,曹节眼中尽是深意。

《后汉书·孝灵帝纪第八》:“建宁元年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庙曰威宗。”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桓帝宣陵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阳东南,去雒阳三十里。”

刘备自入御赐安车,贾诩则登副车。徐荣、程普率龙虎营车前开道,史涣携绣衣吏散布左右。一行人马呼啸而去。

正所谓“安车驷马”。车、马皆是陛下正月旦会时御赐。做工精良,车厢阔长。绾儿姐、霜儿姐已将朝服随车带来。刘备守灵三日,未曾洗漱。这便在车中洗漱,换上御赐衣冠。

霜儿姐有一头罕见的银发。浅蓝色眸,肤如琼脂,白玉无瑕。性格外冷内热,最为冷艳。故而母亲以‘霜’色命名。据说有高车和鲜卑双重血统。七姐妹中排行第六。剑术据说最得剑绝真传。

刘备有时也会想。七婢乃是辽东田韶重金买来。却不知被何人收养,又为何高价卖出。须知,七婢各个来历不凡。被人收养时,年纪尚小。记忆亦多有不全。即便如此。零碎的记忆拼凑起来,仍让刘备咋舌不已。早年间已问过田韶,他也语焉不详。只给了一处洛阳地址。待刘备亲赴洛阳,寻址找去。早已人去楼空。问过左邻右舍,皆不知所踪。这便只能作罢。

七姐妹自然明白刘备心思。待找到各自家人,刘备这便以如夫人聘娶过门,绝不委屈几位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