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怅然若失。
说完。洛阳令又取来胡姬酒肆宅地劵书,递给刘备:“案前留有安氏手书。言,将酒肆与一众胡姬,奴仆,皆赠与君侯。”
见刘备仍未回神,主簿贾诩这便上前接过。
刘备这才反应过来,急忙肃容行礼。
洛阳令亦回礼,自去忙碌不提。
刘备沿梯登上三楼,顺着往来的治丧人等,找到了女酒家的遗体。
遗体已赤身涂腊,换穿寿衣。面目安详,栩栩如生。灵堂铺满鹿皮,当中悬吊鹿头骨。房间内充斥着檀香混合乳香的气息。有一对祭司并坐在火前念经。旁边还拴着一对黄耳白狗。
“此乃‘犬视仪式’。”贾诩上前道:“女酒家必是祆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乃安息帝国之国教。中原称“祆(xiān)教”、“火祆教”、“拜火教”。
据巴列维文经典所述。死者灵魂坐于躯体之一端,共历三天三夜。第四日凌晨,灵魂抵达森严可怖的“裁判之桥”。为了给死者以最大的襄助,家人在三日内须竭力哀悼,祭司须念诵经文,继而血祭及对火的礼拜。第三日夜晚,为亡者奉献肉食和寿衣,确保死者之灵,翌日清晨能安然踏上赴冥世的旅途。
祆教教义认为:人死后,死尸会附有一种致命的尸魔,它以苍蝇的形式出现,需用狗来驱除这种尸魔。据《文迪达德》第八章第三节上所说,选择生有四只眼睛的黄狗,或有黄耳朵的白狗,将其带到死者旁边,便可使尸魔飞离死尸。
此便唤做:犬视仪式。
祆教死者出葬前,需进行多次犬视仪式。为死者穿寿衣时便进行犬视,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便要犬视一次。直到遗体搬离尸房。在第一次犬视后,房里要点火去毒,用檀香木和乳香燃烧。祭司坐在火前念经,照看火永燃,直到死尸送往墓地。
他人亦可在停尸房里诵经,但均要距死尸至少三步,以免受魔毒危害。
经文所言,正如眼前这般。
太子与公主,一个信佛,一个拜火。
信仰虽不同,却同日而终。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两人之间又有何恩恩怨怨,第三块骨片又在何处?
如今人死灯灭,种种疑问,已不得而知了。
思前想后,只换来一声长叹。
是不是又被套路了。
时下,佛教还无后世诸多规矩。安世高圆寂后,并未举办所谓的水陆道场,盛大法事。不过是同来中土的藩僧,合力将他连人带榻从舍内抬出。放置在清凉台前空地。
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纳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
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便设在清凉台上。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设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墓,以示悼念。东汉以后,清凉台为白马寺藏经之所。台上毗卢阁周围,环绕着配殿、僧房、廊庑等,为一座汉式庭院。自成格局,被后世誉为“空中庭院”。堪比巴比伦“空中花园”。
寺中藩僧皆来帮忙。面上无喜无悲,手脚利落,行动如常。
很快,藩僧们便堆积薪柴,将安世高连人带塌,团团围住。
准备付之一炬。
一个身高体长的高僧,举着火把,走到了围观的刘备面前。
“我来?”刘备一愣。
“安世高最后见的既是檀那。檀那便是他在人世间最后一缕牵绊。”高僧一口精纯的京畿官话。
刘备懂了。这便举火上前,深看坐化圈中的安世高一眼,绕着点燃火圈。
按照高僧的指点,又把火把掷入火海。了尽牵挂。
烈火熊熊,梵香四溢。
全寺藩僧齐齐打坐,用梵语吟唱佛经,为安世高送行。
刘备静静的看着火焰,生怕漏了任何一个异象。结果,祥云、佛光,皆未出现。不过是场吞噬一切的大火。
一了百了。
“主公?”见火焰高涨,贾诩忍不住出声。
“文和,且再看看。”刘备仍有些不死心。
“喏。”贾诩岂能不知刘备心意。即便主公并不信佛。却也想看看,佛法究竟能否普渡世人。
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有四种葬法:火葬(荼毗)、水葬、土葬、林葬(弃之森林)。火葬列为诸葬之首,一直延续至今。
佛入灭前,嘱咐弟子收集舍利并造塔庙,使后人见佛塔时,能思慕如来之造化。佛入灭后,弟子们依照嘱托,架香木焚化佛陀遗体。荼毗后,于灰烬中得佛舍利“八斛四斗”。
时下一切从简。
一堆薪柴便送入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