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归义降侯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569 字 10个月前

收容素利部族,乃因贩卖素利族中鲜卑女,能获暴利。然,鲜卑部族若聚拢太多,又与刘备有血仇,故‘多则有害无益’。先取其利,待形势变得有害无益前,果断舍弃。是为:先利而后益。

取其利,剪其害。

乃人间正道也。

让黄门令左丰代为进言,我家陛下长袖善舞,专于经营。必能理解。亦能应允。

再者说。此计想要达成的目的有二。

妥善安置南下鲜卑各部是其一。安置地最好在临乡附近是其二。如此才方便刘备就近管理。

于是,又让御史刘陶,向陛下进言,晓以利害。

我朝防内不防外。防亲不防疏。少君侯白手起家,短短十余年,风生水起。号称麒麟子。不可不防。先时北伐,少君侯夜袭鲜卑王庭,斩杀大单于独子,又掠走大阏氏。七日血战,斩首鲜卑各部武士,两万有余。鲜卑各部皆有血亲死于少君侯剑下。料想,如此深仇大恨,又如何能轻易消解。

不妨想想刘郃。

不正因其兄助大将军扶立灵帝,事后被宦官谋杀,才与阳球等人合谋,铲除宦官,落得个阴谋败露而殒命监牢的么!

况且。涿郡本就是安置归义降侯之地。

便是将鲜卑各部,分封在临乡周围,亦是遵循祖制旧例。料想,临乡侯刘备亦不会反对。

权衡之后,陛下多半会把东部鲜卑各部,分封在临乡周围。

于是,此计达成。

再与众人谋定细节,又去信恩师说明一切。若恩师不许,刘备便不会行此策。

恩师回信道:可行。

刘备遂依计行事。分别密信黄门令左丰、御史刘陶、崔太尉,嘱咐三人各自联络,分头行事。

隆冬时节,雪大路封。即便朝中有消息,也要开春才能传回。

正腊之后,少君侯将行元服之礼。临乡上下皆翘首以盼。

表为藩王,便是指:刘备以辅汉将军、临乡侯的名义,上表朝廷,封南下的东部鲜卑各部大人,为藩王。或为归义侯。

归义侯,始于西汉。

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春,疑内部倾轧,匈奴王七人率部众降汉,皆封列侯。

桓侯(刘)赐。安陵侯于军,千五百五十户。逎侯陆强,千五百七十户。容城携侯徐卢,七百户。易侯仆(黑旦dá),千一百十户。范阳靖侯范代,六千二百户。翕侯邯郸。

另有亚谷简侯卢它之,千户。故燕王(卢)绾子。卢绾获罪高帝,率数千骑北逃匈奴,受封东胡王,老死其间,卢它之继王位。景帝在位它之率部众降汉。

桓侯国、安陵侯国、逎侯国、容城侯国、易侯国、范阳侯国、翕(xi)侯国,七国皆在涿郡境内。

加上平曲侯国,正如刘备先前感叹,涿郡胡人何其多!

三百余年来,匈奴降侯国纷纷被废。部民亦与北地汉人通婚融合,成为大汉子民。正如平曲城中所见。然而,归义侯国的封赏制度,并被消除。

所谓萧规曹随。今汉法规律令皆沿袭前汉。远有南匈奴封王,近有三郡乌桓封王。若东部鲜卑各部联合南下,足可效仿‘匈奴七王降汉,皆封列侯’之故事!

且依旧封侯亦有连续性的惯例。东部鲜卑各部,定被分封在涿郡附近!

遵循草原道义。杀死老王便是新王。刘备已然是鲜卑大单于的继任者。东部鲜卑南下归附之人,实乃刘备。若皆被分封在涿郡周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刘备的封地虽只有临乡一地,却实际控制着所有的鲜卑侯国!

再如南匈奴、右北平乌桓,遣人为南下鲜卑各部开辟荒地,广种苜蓿。待兵强马壮,天下有变。举旗兴兵,势如山崩!

大事可成呼?

娄圭此计,着实高妙。

然,朝廷能人辈出。必有人能看破此计。

督亢令管宁,这便问出隐忧:“若有人借此进言,诋毁主公暗结胡虏,有谋逆不臣之心,又该如何?”

“无妨。”娄圭笑道:“主公与鲜卑之事,少有人能悉知内情。世人皆以为主公与鲜卑有不共戴天之生死血仇。正所谓‘外举不避仇’。主公保举南下鲜卑各部为归义侯,此乃大公无私也。我料,朝中必有人谏言,把鲜卑降侯分封在临乡周围。让主公与鲜卑降侯,互相戒备敌视,不啻为驱虎吞狼之妙计。”

“宁,受教。”管宁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