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翻云覆雨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486 字 10个月前

与临乡城不同。南广阳港却不与南广阳城连在一起。而是建在南巨马水北岸。与南广阳城隔水相望。

也就是说,南光阳城的结构和郦城类似。港口区和主城区,跨水而建。唯一区别,郦亭沟水东西两岸,皆是主城区。港口位于郦亭沟水两岸大堤。

南广阳城却把港口单独建在南巨马水南岸。整个城区却设在北岸高坡。究其原因,一是便于防守。其二,刘备想在东淀,距益昌西二十五里的武平亭,再建一座港城。因此此港建在东淀,故取名:东港城。可与南港城相呼应。

东淀与西淀有数条水路通连。且东淀内的一条主要河流,滹沱水与巨马水在下游交汇。

“巨马水于(东)平舒城北,南入于滹沱(水),而同归于海也。”

燕国东平舒城位于益昌东南,约八十五里。曾遭受海侵,一度荒废。乃是燕易水长城东止处。

滹沱水与巨马水,要在益昌东南八十五里处才能交汇。这段无用的往返水路,对刘备来说,不可接受。这便在东淀中掘出一条南北直渠,让南巨马水通过东淀,与滹沱水在此相汇。如此一来,刘备境内两条重要水路,便可在南部通连。车轮舟能往来临乡全部城池。漕运极为便利。

之所以选择东淀,乃是经过麾下治水官,河堤行人卞纪率众多良工实地勘测,精确计算后得出。

东淀位于济水下游,受济水泛滥而成,又称“溢流淀”。西淀掘鲤淀之水,从济、澭等水流出,经东淀,与滹沱水汇流后,同入渤海。

东淀本就是一个容纳上游西淀余水的“溢流淀”。加之东西二淀,皆通渠分流。淀水灌溉周遭烂泥地,蓄成水田。淀水下降颇多。巨马水分流入东淀后,亦不会泛滥成灾。故而能建此渠。

临乡一地,被东西径流的巨马水,拦腰分成上下两部。上为百里大泽。下为百里烂泥地。

还夹着方圆百里的东西二淀。

水患、水利一字之差。如何变害为利,且看少君侯灵秀天成,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化腐朽为神奇。

立冬前,临乡一百五十万亩水稻开始收割。

且说临乡一地。流民年年北上,山蛮细水长流。人口直升不降。马匹亦渐众增多。人吃马嚼,耗费钱粮无数。吃饭,乃是头等大事。米粮饲料若全靠外地贩来,饶是富甲一方的刘备亦负担不起。

年前还只有十八万人口,年后已有六十万余。好在临乡旱地改水田,季季大熟。郦城、楼桑,户户建有仓楼。颇能存粮。且迁来楼桑前,移民大多忍饥挨饿,食不果腹。今年年丰收,却皆对食粮甚是珍惜。除去足量上交少君侯田赋,新粮大多仓储。

农人便是这样。

只有今年新粮入仓,前年陈粮才肯拿出贩卖。若今年歉收,存粮是绝对不舍得卖。

毕竟民以食为天。刘备自能理解。

治下六十万人口,吃穿用度,皆靠本季稻作。

老族长随车轮舟往来各城,又亲下田间地头,实地估算。言,一百五十万亩水田,均产六石有余。或可得新谷一千万石。能出粳米七百万石。

田中稻花鱼亦大丰收。田中稻花鱼、禾鲤干,年年丰产。食之不尽,做成鱼干、鱼酱,大肆贩卖。已成名产。先前老族长建言,稻花鱼产自稻田,理当纳税。刘备却婉言拒绝。这几年,稻花鱼季季丰产。单此一项,便收入颇丰。

换句话说,北地虽一年一熟,其实相当于两季。稻一季,鱼一季。

蔬果鱼肉不记。干重活的壮汉,一年要吃二十二石粮。以一家老小计,七百万石粳米,足够养活六十万人口。待来年容城、平曲、益昌三城旱地改成水田。便又能得一百五十万亩新田。且都亢还要继续圩田。两项相加,足可得四百万亩良田,

到那时,临乡才可称富足。

有割草车专美在前。水稻收割车亦不难。临乡稻收前还行晒田,等稻谷成熟,田中已无水。鲜卑重耕马拉收割车下地,割稻如飞。只需跟在车后收拢稻穗,装上车轮舟运回。又节省多少人力。

割稻越快,风险越小。

不怕贼人来抢,就怕贼人眼红纵火。

百万亩青黄稻草,连成片。风吹稻浪。一旦火起,救之不及,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