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不急。
先把西林邑建好再说。
车楼,和在邑中五里长街上往来折返的舫车类似。大阏氏曾说,草原半年酷暑,半年寒冬。游牧民族有一半的时间车居。故而除了帐篷,就是篷车。这也是习惯使然。一时难以更改。刘备才造车楼,令胡人安有所居。
如今只需在围绕城垣一圈的铁轨上,焊接一行行横轨,便能在轨道上排造车楼。还可像后世的列车一样,连成长串。
技术不复杂。
刚刚锻造好百炼凤羽刀的铁匠工坊,高炉尽开,开始冶铁铸轨。矿石正从临近郡县源源不断运来。听闻是少君侯要用,各地豪商慷慨解囊。足量售出。价格不仅不高于市价,且品质上佳。
士农工商,国之石民。
说出易,行却难。放眼北地,也只有少君侯言行合一。真将商贾、工匠与士大夫、农人,等量齐观。
轨路铺好一节,便有一座车楼,紧跟着耸立其上。
车楼共计三层。高五丈,广两丈,长十丈。
自带一套可移动式车载双翁化粪池,足够一家数日所需的储水箱,及可全部闭合成箱体的包铁门窗。皆是辽东盐渍木。涂漆包铁,防火防盗。门窗开关自如,顶层亦建有望楼、女墙等,可居高射击。
房间底层,设有手动压杆。只需上下搬动压杆,车楼便能在轨上自行。一层为马厩,自设一门。二层,三层为居室,与马厩隔离。三楼辟有天窗,登楼顶,便是望楼,女墙。弓箭可御来犯之敌。
车厢底部周围,皆设有包铁挡板,几与地面齐平。远远看去,与矗立在楼桑的重楼无异。
因全是木质。车楼建造极快。
厢内四面钉上皮毛,地上张铺地毯,与帐篷无二。居中还放置一火炉,长长的烟管直通楼外,烤肉、烙饼,烧水皆可。
十分的方便。
鲜卑战败。草原无主。许多牧人被掠入中原。因刘备家艳婢中颇多胡女。少夫人公孙氏亦有外族血统。且常伴少君侯左右的乌莲,亦是乌桓王妹。加之邑中胡姬众多,好妇、舞姬、市侩,皆有。
于是,‘鲜卑婢’,风靡邑中。
历史也是如此。在新罗婢没有风靡大唐前,鲜卑婢便已风靡两晋。
《世说新语·阮咸追婢》中记载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骑驴追婢。便是追一名鲜卑婢。
这些鲜卑女子,皆是三郡乌桓从草原上抄掠而来。姿容艳丽,肤白如玉,被高价贩卖。一个妙龄鲜卑少女,竟作价十万乃至百万钱。别说三部乌桓,便是刘备也不禁咋舌。
于是,抄掠来的鲜卑女,皆被三郡乌桓善待。乃至她们的家人,生活也一同变好。
楼桑繁华富庶。少君侯宽法严律。又耻于蓄奴。故而被乌桓贩来的鲜卑女,皆获优待。许多日久生情,纳为妻妾,亦是平常。
刘备虽抵触人口贩卖。可若能让乌桓善待鲜卑部民,又促进鲜卑汉化。也就没有反对。只不过,雇佣、聘娶劵书却要一丝不苟。严格执行。若遇抛弃虐待,定严惩不贷。
初时,身不由己,被乌桓贩卖。随着鲜卑婢在楼桑生活安定,常与族人互通消息。后来,便有越来越多的鲜卑女子,自愿远赴楼桑,暂居蕃邸。在市楼签订受雇劵书,成为鲜卑婢。
所谓‘富长良心’。楼桑邑民与人为善,仆人亦受善待。比起草原生活,简直云泥之别。吃饱穿暖,又无重体力劳动。乐不思归。
所谓‘饱暖思,饥寒起盗心’。
人皆一样。并无汉胡之分。乐不思归的鲜卑女纷纷思春。
于是、娶妻纳妾鲜卑女,又成楼桑风尚。很快殃及临乡。甚至关外草原上的零散部族,亦纷纷携女南下。西林邑竟不知不觉,涌入千余户!
中央偌大的苜蓿草场,皆备帐篷占满。
好在堤上苜蓿丰茂。牧民泛舟来割,足以自用。
只是这千顶帐篷,实过密集。不仅易染病疫,也易引火灾。乌莲来找刘备。
刘备这便说道:不如苜蓿草场也建车楼?
乌莲摇头:无轨如何建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