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并不具备制造火箭弹和发射架能力,萧逸飞就与戴老板联系,戴老板听说萧逸飞研制出了新式武器,非常感兴趣,立即与第九战区联系,第九战区派人在长沙城内寻找合适工厂。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工厂找到,熟练工人找到。萧逸飞和汤国忠蝶儿三人坐国军汽车,带着模型前往长沙。
一个月后,多管火箭炮试射成功,虽然命中精度不高,但通过发射角度调整和装载推进火药量,逐渐提高了精度,和炮弹飞行的稳定性。
萧逸飞制造了两具十管火箭炮和一千枚炮弹,让国军用汽车把它们运到圆通寺,在那里,萧逸飞在大山之中,进行试射试验,用以改进火箭炮。
炮弹装有尾翼,用以保障炮弹飞行稳定性,过去的炮弹都是靠惯性飞行,火箭弹不仅靠惯性,还能在飞行过程中,通过尾部火药爆炸,产生强大气流,推动炮弹持续飞行。这样一来,就使火箭弹飞行距离大大增加,能够达到十五公里左右。弹头打击部重量达一百五十斤,弹头破片杀伤范围达一百米,这在当时是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与苏联二战后期发明的喀秋莎火箭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造出来的数量少,只有两具,而且是萧逸飞专用的,当时国内军队不可能配备,所以,世人并不知道。
萧逸飞团队发明的火箭炮,通过拆装可以单管使用。运输时,可以拆开,打仗时,再组装。
萧逸飞让汤国忠小组和周高远小组各负责一具十管火箭炮。把蝶儿、薛诗谣、李姗姗、董莹撤出来,和萧逸飞一起,专门组成手榴弹攻击小组和狙击小组。
这种武器,薛岳起初很是关注,但后来,他逐渐失去了兴趣,也是导致这种武器不能大规模生产的原因之一。
在薛岳看来,这种武器有几大致命缺点,一是精度太差,耗弹量极大,不实用,也用不起。二是摧毁不了坦克和大工事,威力仍然小,只能杀伤步兵。三是没有时间培训炮兵,他的想法是直接购买美国的重炮,可以让美国人培训炮兵。当时有一批美国大炮正在越南,在何应钦的帮助下,那批大炮将运来第九战区,配属王耀武军,他正派人到越南去取。
作为萧逸飞来说,他也不愿意把这种技术转让给国军,因为他清楚,日本人赶跑后,国共双方会打仗。
不管怎么样,萧逸飞是有私心的,他的原则是自己研制的武器,自己使用。
冬天来临前,十管火箭炮终于定型,而且制造出两千枚火箭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