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里的小院,按小玉兰的设想,变成了排练场,每天音韵袅袅,笑语欢声。所有喜欢戏曲的宫女们都有了自己的角色,每日勤学苦练,沉闷阴郁的禁宫只有在这里才会变得有所不同。
乾隆有时候来到小院,并不进门,只是在墙边听一听里面的乐音,稍站上片刻又转回宫去。
很快,小玉兰依据《石头记》改编创作了十几出折子戏,每一次去皇太后那演,都会得到褒奖,带回很多赏赐的礼物。但小玉兰却发现,这一阵子乾隆虽然经常到小院,但似乎总是很沉默,像有什么心事。
终于有一天,听完小玉兰新排的戏,乾隆和小玉兰坐在院里的葡萄架下,乾隆才告诉小玉兰,自己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本来姓钱,是个不折不扣的汉人,海宁大族钱氏的后人。
自古后宫,母以子贵,自己从小就深受康雍两代帝王的青睐,很早就被确立为王位的继承人,但即便如此,因为母亲汉人的身份,生母钱氏始终是个嫔妃。后来,不得不认进满清大族钮祜禄氏,对外说是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彻底隐去了钱家的历史,改过册籍才勉强抬了身份,但依旧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非议。
母亲是江南豪族尚且如此,小玉兰一个汉人戏子的出身,又如何在宫中立足?又如何能给她谋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自己虽平日高高在上,有无限的权威,但事关礼制朝议,乾隆反而束手无策。
小玉兰这才明白,乾隆烦恼的竟然是自己身份的问题,心里即有一丝的甜蜜,又觉得有点可笑。只好告诉乾隆,自己并不在乎什么名份,也从没想过在后宫过上一辈子,能在景山的小院子里写戏演戏就是最大的福份,又会有什么奢求?
不过,小玉兰说到这里,还是提起了藏在心底的秘密。在小玉兰看来,整个大清帝国里能读书识字的人太少了,而一本刻印出来的书更是价值不菲,没有多少人买得起。《石头记》这样一本千古奇书,只是少数达官显贵和读书人读过,而更多人恐怕听都没有听过。
这些书籍著作很多是通过市井的评书、戏剧这些形式传播开的,所以自己创作的这些折子戏,也不完全是为了皇太后的喜欢。如果有机会,她很想把这些创作的谱稿带回广泰班,即使自己不能再在台上演,至少可以让广泰班来完成。想来,脂砚斋主人也不希望让他的心血之作束之高阁,无法流传下去吧?
听了小玉兰的话,乾隆沉吟了很久,点点头赞许的说道:“小玉兰,你这样一个年轻女子有这一番见识,真是难得。你说的很对,戏剧不应该是达官显贵家里的堂会,你的心愿一定可以完成,毕竟你不是宫里的人,过一段朕准你回家里看看,顺便把你的戏带回广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