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家报纸都是西方人开的,主要用英文,上面有很多有用的资料和新闻,甚至用很大篇幅记录广州本地的各种货物价格等,属于相当实用的报纸。
这两份报纸并不便宜,一份大约80先令,也就是四英镑十二两纹银的价格,最多的时候一次能发行一千份以上,但平常自然没这么多,而且经常亏损,要不是有一些财大气粗的英国商人资助,恐怕早就倒闭了。
总之,这两家报纸属于影响力还可以,但财政状况不怎么样的报纸,李仙想花点钱,想在上面登点软新闻,倒是一点困难都没有。
林则徐到广东后,就专门派人到澳门购买这两份报纸,然后聘用翻译人员翻译各种消息和评论文献,最后编译成“澳门新闻纸”,是后世历史学家研究这个时代的重要资料。
不过,以李仙贫乏的历史知识,是不会知道“澳门新闻纸”的影响力的,只是将上述两份报纸当成加强自己影响力的手段而已。
总之,在李仙一番运作后,“中国丛报”和“广东纪事报”都同时刊登了一份消息,大意就是雷州商人领袖李仙特意拜访英国领事义律,严正要求英国政府撤销对广州和珠江口的封锁,恢复正常的商务往来。
当然,结果英国领事不同意这项提议,两人发生严重口角云云,就是将李仙打造成怒批外国使节的民族英雄形象。
其实,李仙面见义律,双方固然没有达成愉快的合作意向,但两个人的素质摆在那里,整个会谈过程也算平静正常,没有出现泼妇骂街似的难看景象。
然而,到这两份报纸的文章里,两人俨然是拍桌子吹胡子瞪眼,有了非常剧烈的冲突后才不欢而散。
这两篇文章登报后,各方反应都各不一样。
义律倒是一笑置之,不觉得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意义。
广州的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这两种报纸,也不关心这种事情,就是见多识广的武林人士,也鲜有关心这种扯淡事情的。
广州的士林,也就是秀才、举人和退休官员之类的,只有一小部分了解到这两篇文章,然后对此的评价是好坏参半:有的认为李仙此举大涨广东人志气,也有人认为没有官身的白身妄论时事,过于狂妄,不可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