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你还满意吗

我在明朝当国公 千斤顶 3290 字 10个月前

“本侯知道,今天诸位能够过来,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看在本侯和夏大人的面子上过来的,或许还有人很好奇,想看看这个海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现在本侯可以明确的告诉诸位,海关就是个收税的地方,它只负责两件事,一是负责向往来厦门的船只征收税款,二是检查往来船只搭载的货物,看看有无朝廷的违禁品。从今儿开始,任何进出厦门的船只都要向海关纳税,纳税的金额是所搭载货物价格的一成。”

“轰……”

杨峰的话音刚落下,除了早就知道这件事的诸如夏大言、福建总督兼福建水师提督卢光彪、布政使丁友文、按察使涂洪亮等几名高级官员之外,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被吓着了。

十税抽一,这个比例也太狠了吧?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重税了。

一名官员立刻就站了出来质问道:“敢为江宁侯,我朝太祖早已定下了三十税抽一的税制,为何到了您这里就改成十税抽一了?您是打算违背祖制吗?”

杨峰定眼一看,这个人还挺眼熟的,仔细想了想,这个家伙不就是巡查御史曾培新吗,一年前这家伙还在自己的接风宴上当场质疑自己拿出的那份圣旨,被自己训斥了一顿后老实了不少,现在怎么又跳出来了。

杨峰皱眉道:“本侯记得你,你就是那个巡查御史曾培新吧?你怎么还在这里?”

曾培新差点没被气死,我怎么就不能在这里了?要知道我也是朝廷派到福建来的巡查御史啊,还是你的意思是说我官职太小没资格站在这里啰?

不过曾培新既然能当上御史,嘴皮子还是满利索的,他脱口而出道:“侯爷此言差矣,下官是陛下和朝廷任命的御史,在没有接到陛下罢免的旨意之前自然还是要在这里的。现在下官敢问侯爷,您莫非要违背祖制不成?”

“祖制?”

杨峰不屑的摆了摆手,“你也别拿祖制来压我,若是真的想要遵循祖制的虎啊,你们所有人都得先去国子监去念几年书。”

老朱当年规定,官员在当关之前都得去国子监接受教育,只是后来这个规定慢慢的变了,国子监成了那些官二代和商二代镀金的地方,那些考上来的读书人才成了主流,如果按照这个规定来办的话,全大明的官员都得重新道国子监去回炉一番才能出来当官。被杨峰这么一说,曾培新立刻就哑了。

“好吧,此事卑职就不说了。”曾培新并没有被杨峰压下来,而是依旧质问道:“侯爷,我朝早就有了规定,三十税抽一,为何您要擅自更改税率?”

“为什么?”杨峰嘴角露出一丝讥笑,缓缓说道:“没有什么,就是本侯觉得三十税一太低了,所以改成了十税抽一,这就是原因,你还满意吗?”

福建厦门港口

今天的港口很热闹,一众福建省的高官都云集在此,而且份量都颇为重。他们有福建巡抚夏大言、福建总督兼福建水师提督卢光彪、布政使丁友文、按察使涂洪亮以及厦门、泉州等附近几府的知府等官员,再加上衙役官差这些人,加起来足有数百人之多,看起来很是热闹。

在港口附近有好几排刚建好的瓦房,青砖绿瓦的看起来很是整齐,此刻,杨峰和夏大言等一众官员就站在中间一栋瓦房的门口,在门口悬挂着一块硕大的牌匾,只是此刻牌匾还被一块红绸子遮挡着,而随着杨峰用一块竹竿将红绸挑落后,这块牌匾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厦门海关’这四个用毛笔写的大字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随着红绸落地,鞭炮声也开始响了起来,包括夏大言在内的周围的官员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纷纷相互拱手道贺。

“恭喜恭喜!”

“可喜可贺!”

夏大言也笑着对杨峰拱手道:“侯爷,恭喜您了!”

杨峰呵呵一笑:“夏大人您可是说错了,这个海关可不是本侯的,那是朝廷的,要说恭喜那也应该恭喜陛下,恭喜朝廷才是!”

夏大言楞了一下,随即摇头道:“侯爷你这话可不对,这个海关可是您亲自提倡督办并且一手办起来的,日后若是提起海关来,您的名字也必然要被提及,这可是名垂青史的事情啊。”

杨峰闻言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神情冷静的说道:“但愿如此吧,其实能否名垂青史本侯倒是不在意,本侯在意的是这个海关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好处。海禁已经解除了大半年,纵观这大半年来出海的商贾、渔民可谓是络绎不绝,无论是厦门、泉州、福州、宁德、莆田等地都开始有了外地客商前来做买卖,既然每日里过往的商贾那么多,朝廷就应该把税收、稽查这块给抓起来,开设海关也就成了必然之举,本官不过是顺应朝廷的需求开设了海关而已,至于功过是非嘛……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侯爷高义啊!”夏大言感慨的轻叹了一声才说道,“前些日子,浙江巡抚李天宠给下官来信,抱怨朝廷给浙江定下的两百万两银子的赋税太高,他实在是叫不出这么高的赋税,希望下官能跟您说说,能不能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减免一点。”

“减免赋税?”杨峰轻哼一声,郑重的说道:“夏大人,陛下早在去年就说过,今年年底之前,包括浙江、湖南、江西、江苏以及安徽湖北等地要上缴赋税一千万两,平摊下来后浙江也不过要缴纳两百万两,他李天宠还要叫苦啊?”

夏大言不禁下意识的争辩道:“可是往年浙江上缴的赋税也只有五十万两,今年一下就涨了四倍,他当然有怨言啊。”

“四倍?”杨峰一听,心里就是一怒,斜着眼看了他一眼冷笑着问道,“夏大人,本侯想请问一下,永乐年间浙江的赋税是多少?”

夏大言作为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又是一省巡抚,他对于大明最辉煌的永乐年间的国家自然是知道的,他犹豫一会才说道:“永乐年间,浙江上缴的赋税是约莫是白银三百万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