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司要差咱们做事,尽管开口就是了,说甚帮啊。”
三十六冶之首的任百川捧着个茶碗,一边笑着一边对武好古说。
他的长子任怡舟是出了名的利国才子,人称三好才子,字好,词好,长相也好,潇洒英俊,风流倜傥,一看就知道是才子了。只是文章在任百川看起来稍微差点火候——任百川也读过书,还考过了发解试去开封府参加过礼部试呢,就是名落孙山了。
而任怡舟的文章,比任百川还差一些。只有工整,没有那种让人读了以后拍案叫绝的冲动。这种文章写个公文完全能应付,但是要考进士就差远了。
另外,任怡舟也写不出好的时务策。因为三好才子的经历太单纯了,家里有钱,又生活在一个富裕安逸的冶铁之乡。民间疾苦在他看来是不存在的,天下大势他也不知道。
这样的才子,文章再好,也是没有灵魂的,况且他的文章也不够好。
因此任百川对儿子的科举前途并不报什么希望。而在听说了右榜进士和云台学宫的“昂贵教育”之后,任百川马上就动了把儿子送去云台山拜师的脑筋了。
因为右榜进士考的东西和普罗大众们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云台学宫教的学问,也和天下士子们学的不一样——传授的知识更多,学习的成本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任百川有钱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到极致了。
现在天随人愿,自己的“才子”看来已经入了云台门下,将来总有一个真正的官可以做的。
所以任百川现在真心想帮武好古的忙。
“好,”武好古笑了笑,“其实这事儿对诸位也是举手之劳……我呐,就像要几十个懂得开矿和冶铁的工匠,其中得有至少十个都料,其余的都要年轻一点,最好在20岁上下。”
什么!?
在场的冶主们都是一愣。
武好古也要做冶主?
“要那么多都料?”任百川倒没有拒绝,他还不了解武好古……武好古带来的可是技术革命!
“对!”武好古点了点头。
他准备同时开10个项目组,当然得有10个都料了。
现在云台学宫里面能拉出10组搞研究的工科生——他们都是通才科毕业后再进工学院或营造学院的,武好古还给了他们丰厚的奖学金和包做官的承诺(包分配是不行的)——也有了一批从青唐城和统万城抓来的铁匠,不过还是需要足够多的汉人铁匠去和他们一起工作。
看着任百川皱眉,在座的冶主们也都不说话。武好古笑着又抛出个大饼,“也不瞒诸位,本官对冶主的买卖没有兴趣,而且也没地方可以开矿。之所以要从你们这里借一批都料和匠人,是因为本官在西北打仗的时候得到了许多番匠,有青唐的,有西贼那边的。你们知道青唐甲和西夏剑吧?”
“知道,知道……”
能当冶主的,当然知道青唐甲和西夏剑了,于是都惭愧地点头——当然惭愧了,他们供应的铁料太差,打不出青唐甲和西夏剑。
武好古问:“你们的铁料能打出青唐甲和西夏剑吗?”
“不能,不能……”
“真是惭愧啊!”
“不必惭愧,”武好古摆摆手,笑着,“你们只要给我派人,我就能把打造上好铁料的办法摸索出来……本官手头可有青唐城一半的铁匠!还怕摸索不出办法?到时候,你们都可以从本官这里拿到打造上等铁料的方法。”
真的假的?
别说在场的冶主们不相信,连和武好古一起来到的纪忆都有点傻眼——自己和武好古花几十万上百万去摸索,然后给这帮冶主们用?一定是骗人的!
“当然了,本官也知道你们不会白白使用摸索出来的办法,”武好古这时又说,“所以本官的冶金学院会适当收取一些费用的。”
这叫专利费……武好古虽然在往冶金学院大把砸钱,但是他并没有自己去开设许多家钢铁厂的计划。因为这个时代并没有开设超大规模的钢铁厂的可能,所以出售“专利”获取利润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武好古又说道:“而且本官现在就可以和你们订立合同,保证你们可以优先得到方法。”
任百川和在场的冶主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这事儿……有点糟心啊!武好古说从青唐城得到了许多铁匠的事情多半是真的。青唐城不就是高俅带兵打下来的?高俅和武好古可是死党啊,得到一群铁匠根本不是问题。
而青唐城的铁匠本事不差啊!人家能打出青唐瘊子甲,自家这边就没办法。当年沈括主持兵器监的时候还专门派人到利国监来找高人打造上等铁料想自制青唐甲,结果也没人拿得出好东西。
所以沈括那么大能耐,最后也没办法打造出青唐甲……而这事儿吧,估计难不住武好古了。因为武好古不仅把青唐城的铁匠都抓来了,而且他有钱啊!沈括虽然是判军器监,但是他不可能拨出几万缗钱做研究的,没法报账。但武好古没这个限制,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砸钱。
等他把可以打造青唐甲的上等铁料搞出来了,谁家敢不要配方,以后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
“行啊!”任百川思索良久,点点头道,“匠人的事情,下官(他有官身)回头去寻各家冶主商量,总归能凑出十个都料和五十个年轻匠人的。”
“那就有劳了。”武好古笑着点头。
任百川站起身又道:“下官让人在寒舍之中摆了便宴,现在该准备的差不多了,请武帅司和纪市舶移步中堂。”
……
“蔡卿,你真的要举荐苏辙做右仆射?”
琼林宫,崇政殿内。大宋天子赵佶正和左相蔡京独对。独对的内容是关于右相人选的,出乎赵佶的预料,蔡京居然推荐苏辙出任右相。
“陛下,苏辙是最合适的人选。”蔡京笑道,“陛下用他做右相,可以让天下人知道陛下建中之心未动,而且建中以来也的确国势昌盛,丰亨豫大,这样的国策不宜更变。”
建中靖国就是和稀泥,在熙宁变法和元祐更化之间取个中间路线。本来是不可能造成国势昌盛的,但是武好古的蝴蝶效应已经到了足够巨大的地步。所以才有了对西夏战争的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