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童话世界里的男人

他多次在日记和书信中说过“由于我长得丑并且将永远贫穷,谁也不会愿意嫁给我”“如果我长得漂亮,或者有钱,又有一小间像样的办公室,那我就会结婚成家”等意思相同的话。

有些安徒生研究者认为,除以上两个原因之外,“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使他不可能与异性建立起恋爱关系,无论合法还是非法的”。

安徒生的自传写于27岁,书中提到的“对超过20岁的女孩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厌恶感,和她们在一起,我真的会发抖”应该是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事。

可是成年以后,他潜意识里那个“一切成年女人的肉体的替代物——可怕的裸体疯女人”的记忆仍然存在,并且成为他惧怕和任何女人进行肉体接触的强大的无意识力量。

这才是安徒生恋爱总也不成功的真正原因——在追求女人的同时,他又总是下意识地躲避女人。

叶超觉得,安徒生在心理上,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所以,现实的世界不适合他,他,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人。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皇帝的新衣》。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

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冰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

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

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

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

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打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

《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

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将童话当作严肃文学进行创作的作家。他凭着对西方传统的深刻了解,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将大量圣经原型与隐喻游刃有余地运用于作品中,使得作品比传统的童话更为厚重。

另一方面,安徒生有着丰富的创造力,没有进行僵硬的说教,也没有照搬《圣经》的情节与逻辑关系,因此没有成为教理的图解,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品。

这就使安徒生童话调和了文学中可能存在的“审美”与“道德”之间“非此即彼”的矛盾。

安徒生是柔弱而善良的。

他相信的是一位全然的“爱的上帝”。

安徒生童话中更多的是来自《新约》而非《旧约》的原型。在作品中,一如在生活中,面对世间的苦难与不幸,安徒生没有选择仇恨、暴力和反抗,只是从他的情仰中汲取受与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