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东北部的卫星城亚历山大斯塔德附近低于海平面7米,为荷兰最低点,该处有居民5万。鹿特丹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最冷,平均气温1c,7月最热,平均气温17c,年降水量700毫米。
鹿特丹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和新马斯河河口,跨北海28公里,是世界较大的港口,也是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除较大的古老的市政厅外,著名建筑都是现代化的,因此,被誉为“欧洲较现代化的城市”。
登上高185米、被称为“欧洲桅杆”的高塔,可鸟瞰全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是欧共体最早成员国之一,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前列。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欧洲最大的炼油厂,造船业很发达,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子仪器、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此外还有汽车装配、工程机械、铁路器材、轻工业等制造部门。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
市区有规模宏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在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鹿特丹是一座位于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内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在河边。
在建筑物近旁,在河畔,在桥边,荷兰独特的风车随处可见,构成一幅幅如画的景色。
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乘车经常要过桥、过河,在河网里穿梭行驶。市区街道整齐清洁,其最大特点是居民住户的楼层窗户都养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
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极大丰富,出售的货物大部分是来自欧共体的产品。街道上奔驰的有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汽车。
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除荷兰本国的飞利浦产品外,尚有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通讯邮电发达,街道上公用电话亭到处可见,对外联络颇为方便。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鳞次栉比,还有华侨餐馆供应地道的中餐。
鹿特丹也是一座著名旅游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内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公园、图书馆、电影院和音乐厅。人民生活不仅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去寻求生活的乐趣。
荷兰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鹿特丹也不例外,其原材料如石油、矿石、煤炭等主要依靠进口。
但鹿特丹人文资源丰富,是世界性旅游胜地,其旧城中心戴尔福斯哈温和新市中心的超现代化和未来主义建筑举世闻名,港口附近的高185米的“伏洛马斯特”观望塔是一大观光胜景。
此外,像童堤镇古老的大风车、哥达镇的早期建筑等都是鹿特丹名胜,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
政策策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110万人口的鹿特丹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政策在起重要作用。
鹿特丹货源的75%的转口,港区设“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仅收仓储费用,免征关税,海关给货主很大方便,在手续上尽量适应各国商人过境、转口和分销要求,除毒`品和军`火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种类和数量限制,港口的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船只和货物过境,获取了大量运费。
此外,西欧共同市场的成立,减少了国际屏障,使得西欧国家商品大多通过内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后转运世界各地,促进了鹿特丹的建设和迅速发展。
中国借鉴鹿特丹的经验,在连云港设立保税区是很必要的。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有“欧洲门户”之称。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米,可停泊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
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此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达2亿吨,创最高记录。鹿特丹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驶往欧洲各国的内河船只12万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
鹿特丹港就业人口7万余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货运量占全国的78%,总产值达120亿荷盾,约占荷国民生产总值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