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自由女神的故乡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巴特勒迪作为陆军少校参战。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俘获并废黜,巴特勒迪的家乡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战后巴特勒迪计划前往美国,他和拉沃拉叶认为当时正是和一些有影响力的美国人讨论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时机。1871年6月,巴特勒迪带着拉沃拉叶的介绍信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

巴特勒迪甫一到达纽约港便注意到了贝德罗岛。

他发现往来的船只必然经过这一小岛。他还得知此岛是为美国政府所有,进而欣喜的写信给拉沃拉叶,称此地为“所有州共有的土地”。巴特勒迪会见了很多纽约各界名流,还拜访了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并得到其保证,认为取得贝德罗岛作为雕像的选址不会太困难。

巴特勒迪又乘火车两次横穿美国,会见了许多可能对雕像计划持乐观态度的美国人。

然而,他仍认为美法两国公众对这一计划的支持程度尚不足,因此和拉沃拉叶决定继续等待合适时机。

巴特勒迪早于1870年即为雕像制作了第一个模型。他的一个美国艺术家朋友将其访美期间带去的草图收藏于罗得岛州的工作室中。

巴特勒迪返回法国后继续进行雕像的设计。他同时还参与了若干支持法国爱国精神的雕像设计,这其中包括贝尔福的标志性雕塑贝尔福雄狮。

这座长73英尺(22米)的雕像是为了纪念普鲁士对贝尔福城堡长达三个月的围攻而建造的,表现了挑衅性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种浪漫主义风格影响了巴特勒迪对自由女神像的设计没过多久,巴托尔迪在一次婚礼上同一位名叫让娜的姑娘邂逅,让娜长得美丽端庄,仪态万方。

巴托尔迪认为让她来为“照亮全球的”自由女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称的,让娜欣然允诺。

在雕塑过程中,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终于结为夫妻。

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图设计完成,巴托尔迪便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他曾去过美国旅行,争取美国人对塑像计划的支持,但美国人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礼品的珍贵。

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1876年巴托尔迪参加在费城举行的庆祝独立100周年博览会时,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便把自由女神执火炬的手在博览会上展出,才引起一场轰动。

摆在人们面前的这只手仅食指就长达44米,直径1米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于是这件几天前还鲜为人知的雕塑品顿时身价百倍,成为美国人人渴望欣赏的艺术珍品。不久,美国国会便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总统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同时确定贝德罗岛为建立女神像的地点。

1884年自由女神完全竣工,前后历时十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宣布赠送给美国。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所以,自由女神像,又称为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enlighteningtheworld),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国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

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

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5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

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由女神像称不上历史古迹,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艺术品。19世纪末,洲际旅行尚无空中航线,越过大洋的运输工具只有轮船,而纽约港是美国沿海最大的港口。

作为进出美国的大多数旅客要经过的一个港口,人们在距曼哈顿岛西南角仅3公里远小岛上矗立起了这座自由女神像。

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进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见。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时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见纽约市内高楼,而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

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此时,有的旅客向她招手,有的旅客给她拍照。尤其是夜间,火炬内的灯光通明,加上从小岛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灯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为清晰、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