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从欧洲刚回国艺术家克拉拉德玛斯特罗(claradelmastro)带了一伙戏剧演员,他们在一家剧场举行了当时意大利十分游行的假面舞会。
后来,人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纷纷在其他的剧场效仿。
几年后,假面舞会越来越红火,起初还站在一边观望的富贵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
街上的恶作剧从此销声匿迹了。
1879年有一则舞会广告是这样写的:早场舞会上午11时至下午2时,交响乐队伴奏,门票每位1000雷亚尔(reis),下午场5-9时,地点在乔治广场(georgeoussquare),晚场9点至次日天亮。
在niniches俱乐部的化装晚会上,人们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爱用的金属打击乐器。
后来,由当地的铁匠和采石工人搞出来的化装人物形象大获成功,这是一个打着大号非洲鼓,留着八字小胡须的假面人,他满面春风,热情、厚道,成了倍受喜爱的形象,这就是无人不知的“泽佩雷依拉大叔“(zepereira),其实,大叔正好代表了欢快的巴西人在节日里的心情。
泽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年巴西狂欢节的代表歌曲。歌词大意为:“你是个好心的人,泽佩雷依拉万岁!为了今天的狂欢节,我们一醉方休,万岁!“
狂欢节最初是作为天主教的主要节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历时三天,现已改为从星期六开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国共放假4天。
一百多年来,巴西的狂欢节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等内容,逐步由闹剧、上层社会的豪华假面舞会,变成了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生动、热闹的庆典活动。
它原有的宗教气氛反而被冲淡了。
它已是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一个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经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节前“和“节后“这两个时间段,这与中国的农历春节对中国人的影响有些类似。
狂热的人群、华丽的盛装、缤纷的彩车、炫目的烟火……说到狂欢节,你肯定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岁末将至,各国狂欢节“渐入佳境”。
说完世界的,再回过来说叶超所在的威尼斯。
现在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
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
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将在那里达到高潮。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述到1700年前。
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
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
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
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平时,威尼斯总是游人如织。
威尼斯人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么多的游客在他们的城市里闲逛。
他们的街道狭窄得似乎不能容纳得下这么多人。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是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狂欢节期间游人会成倍地增长,尤其在狂欢节的周末。
威尼斯狂欢节通常在每年冬天的最后几天或春天的头几天举行。这意味着寒冷的气温迫使你穿得厚重一些,以至影响你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