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见岸不一定能上岸

历史上那位法师,不知是看出了什么玄妙,要在此开凿一个大佛来镇压此地。

是妖气重,还是鬼气阴深?

这些,凡人都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经常有舟毁人亡这倒是真的,水势急嘛。

不过呢,叶超在此就能感应到这里有着丰富的暗能量。

再看那乐山大佛,坐在江边,神情庄严,确实是有镇压邪气的效果。

“古代的那位高僧,果然是有道行的人,可惜到了现在,为什么就不能让我遇上一个呢?”叶超那是相当的郁闷,他天生好道,寻道人,高道不遇。

如今,他觉得寻一下高僧也不错,可峨嵋之行,让他失望了。他没有遇上什么高僧,至少,有能力指点他的人,没有。

如今来观乐山大佛,感应到此地的不同寻常,叶超是益发佩服当初那位海通禅师了。

不错,此同阴气过重,修大佛坐镇是合理的。

虽然,此举历时过久,看起来也劳民伤财,但有大佛镇压,此处不再是船家的噩梦了。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的话,也许那位海通禅师有资格来为叶超指点迷津,可惜,末法时代,高人难遇。

假高人倒是有不少,但这种人骗骗普通人还行,要骗精通心魔术的叶超那是不可能的。

乐山大佛呢,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6米,眉长6米,嘴巴和眼长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这个大佛呢,是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

但是,它镇压此处,靠的可不仅仅是佛像的威严哦,这个大佛本身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还可以缓解此处的水势。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15米、宽26米、高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5米、宽95米、高35米,左洞深1米、宽95米、高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