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二门门联写的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伏、鬼神也钦的历史事实,也表明教理教规对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严格要求。
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
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
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
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
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
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
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护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
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
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
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二为云龙玉免,瑞兽祥禽,三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
穿后厅而进,过八卦门,通灵芝园。门旁书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原为书房,现为道教研究室。
园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树姿婆娑,四季飘香。灵芝园北为敕书阁,是保存皇帝圣旨诏文、书信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正待恢复。书屋后为百花园,临池建纳凉居。
池内养鱼,园中栽树,花木葱郁,秀色可餐。躺在这里纳凉,低头看水,枕流看山,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坐落在私第西边。
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殿为灵官殿和财神殿。
灵官为道教巡察、护法、监坛之神,财神殿为骑黑虎杨银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赵公元帅,他是守护张道陵玄坛的守护神,又号赵玄坛。
万法宗坛院落内有雌雄罗汉松二株,偏大者为雄,偏小者为雌。传为南宋赵构母亲所栽。时隔千年,却依然树繁叶茂,生机勃勃。
正一观和上清宫遗址正一观旧址在龙虎山麓,坐北朝南,而水背山地方开阔平坦。乃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迁回龙虎山建祠,祀祖天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