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官府只出一部分钱修路,商队没有意见吗?”

他见这雇佣修路的商队不仅要出工钱材料,还要给庶民提供一日两餐。这么多人,支出可不少,修路分明是官府的职责。

蒙毅答道:

“商队是在替大秦赚钱,在交税之外,剩余的利润本就要抽一半贡给太子。”

因为商队名义上是太子名下的,所以为了获得太子庇佑,商队首领都很有眼色地额外给太子送上一半的钱财,算是花钱买个靠山。

商税算是国库收入,而给太子的,就是太子的私人收益了。只是太子一般都会直接把这些钱一起送入国库,并不会自己留着。

这次修路太子让他们用上贡的这一半利润去修,给庶民的工钱等待遇也走这里出。商队自己除了费点劲招工之外没什么损失,又难得可以为太子办事,还能顺便改善自己行商时的环境。当然卯足了劲地好好干活,力求尽善尽美。

甚至有些商队的首领会来事,自掏腰包添补了一些。说是不能叫太子全出了,他们有钱,也愿意为大秦做点贡献。

蒙毅遥遥指了指路边竖着的石碑:

“上头记录了捐钱人的姓名,有些富户想赚个好名声,就也捐了些。”

石碑立下之后,愿意来应聘的庶民也多了起来。毕竟这种石碑的存在就代表这条路是私人修建,确实和徭役不同,不是官府在巧立名目忽悠他们去做苦工。

史官点评:

“但它确实是巧立名目忽悠人服役。”

蒙毅微微一笑:

“有些事情总要人去做的,只要最后的结果能皆大欢喜,便是好事。”

史官想想也是这个道理。

秦王政则在思索:

“修建驰道时,是否也可借鉴这个模式?”

扶苏想了想:

“驰道一看就是徭役,庶民仍会抱怨。不过若是能提升一些待遇,想来民怨也能平息。”

比如提供的两餐给他们吃得好点,多用点油,偶尔能有点肉沫,对如今的庶民来说就是极好的伙食了。

很多人一辈子没吃过几次肉。

收买人心不难,只看你愿不愿意出钱、有没有那个心。

这两年随着和西方的通商,大秦的捞金能力飞速上涨。西方那边的罗马确实有钱,扶苏能眼也不眨地出那么多钱修路,全靠吸血罗马。

不然光靠九州大地自己通商,得到的收益要在短时间内给所有县修路,还是太勉强了一些。

之前跟商队说的虽然是“太子那一半的分成都拿去修路”,可要修一条好路,这点分成是还不太够。扶苏把过往两年的分成都提出来,才能填上这个窟窿。

幸好富户为了留名也出了不少钱,立碑确实是个很高明的主意。

但是立碑只能忽悠富户和贵族,忽悠不了庶民。像是修建长城,本身负责这些的工匠就要在上面刻字留名,为了方便后续发现问题时追责。

在庶民看来留名是留下把柄,只有贵族和富户才觉得这是在给自己争取好名声。

因为他们只出了钱,没去干活,无论道路修出什么问题来,都与他们无关。反而他们要成为受害者,出了一堆钱结果你们没把路修好,他们的钱可是被浪费了呢。

秦王政转身:

“走吧。”

他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