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用“难道你们对自家孩子没信心”之类简单激将法就能解决的事, 在他们看来, 特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需不需要用上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得有!
顾朗其实对这件事的态度很无所谓,能改最好,不能改也无所谓,反正等吏员选拔考试步入正轨后,科举就可以慢慢淘汰了。
但为了打好掩护, 他还是表现出寸步不让的坚决,甚至为此罢朝两日。
皇帝强硬至此,对群臣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看皇帝的态度,陛下最看重的果然还是科举,那什么吏员考试只是面向市井百姓,大概和方维公司招工的意义差不多;
要说忧, 就是皇帝的重视有些过头了, 为朝廷输送人才是他们的事情,陛下竟然不信任他们家的后辈么!
但早朝不能一直不开,为了缓和君臣关系, 中书令郑宣上疏, 提议禁止行卷, 并将判卷分为两道流程。
初选先糊名,筛出录取人数的两倍, 复选再允许查看各位考生的详细资讯,决出最终人选。
郑宣此人有很多身份,他是本朝中书令,也是荣国公之子,郑德妃的父亲,顾璋的外祖父。
他铺出的台阶终于得到了顾朗的点头,虽然有部分官员反对,但朝堂上总体还是赞成的。
在知识垄断的大环境下,这些权贵对他们的后代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教育资源的投入倾斜已经决定了不同的起跑线。
如果连初选都过不了,那还是在家里蹲着吧,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至于说不准行卷什么的……换个叫法就是了,以邺朝的基层管理执行力,皇帝还能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了若指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