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塘庄园原本也有蚕房、织室,只不过规模就是这样大庄园的正常水准,和那些独立存在的大型纺织作坊没法比。
许盈有让东塘庄园多多赚钱、获取财货的意思,哪怕他现在没有太多金钱需求,但有备无患,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要用到钱了呢?
所以才有了澄心堂纸、蔗糖、葡萄酒这些东西但这些都是创新开辟的市场,许盈做这个生意可以说是没有竞争对手。相比之下,丝织业就是不折不扣的传统手工业了!无数大佬在这个行业里挣钱,可以说是怪物笼一样的行业。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许盈并没有涉足丝织业的意思能轻轻松松把钱挣了,又何必去参与激烈竞争呢?
如果是一些特殊的行业,本身就有助于社会进步(比如造纸、印刷),即使赚钱有限许盈也愿意参与其中。但丝织业,这固然是古代手工业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对于许盈来说,除了能从中挣到钱,又能得到什么呢?
而如果只是为了钱,他现在开始大力开拓蔗糖生意,只这一门生意就足够他富可敌国了,根本没必要在别的事上多费精力。
之所以许盈想到可以在丝织业上加大投入,是因为他最近翻阅了自己做的‘笔记’。
在过去几年间,为了防止自己逐渐忘记上辈子的重要知识,他将上辈子有用的东西都逐渐记录了下来——这是一个非常费力气的活儿,因为怕遗漏了什么,他
像是做图书管理一样先列了一个条目,然后再往条目中扩充内容。
一开始还比较顺利,能想起很多东西。但越到后面,就越是零碎,然而就是这样零碎的记忆,他也尽力写下来。一个是以后看到这些零碎记忆后,可能联想到更多,另一个,即使只是零碎记忆,也可以启示现在。
要知道有的时候一场变革,就是起源于一点点提示!这一点提示要是没有,在正常的历史进程中不知道要卡多少年!
那些记录下来的珍贵信息,其中就有关于养蚕缫丝的内容。
准确的说,是许盈了解一个此时可能是‘黑科技’的技术烘茧法。
上辈子许盈所在的城市周边有一个镇子,这个镇子在外行人耳朵里平平无奇,只觉得是华夏大地上无数个小镇中的一个。但若是和桑蚕打交道的人就知道,这里是有名的蚕丝产地!真丝面料、蚕丝被都是这里的特产,属于支柱型产业。
许盈对这个小镇也是只闻其名,从没去过,只知道坐落在周边的这个小镇养蚕缫丝。直到读初中时,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目的地就是这座小镇,其中还有在这里参观的项目。
他们参观的不止有现代工厂的流水线,也有比较‘复古’的一些工艺(说是复古,其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乡村大量使用。当时一些家庭自己养蚕缫丝,做一些自用品,也是用的这一套工艺)。
许盈对‘复古工艺’有一些印象,因为这套工艺居然用到了现代!被取代是很晚以后的事了。
而这一套工艺之中,最容易移植到现在、对提高生产效率最有效果的,无疑就是‘烘茧’这一道了!
其他的地方当然也有非常重要的进步,但有些地方需要复杂一些的机器,当时许盈也只是参观而已,那些古老的木制机器具体是怎么回事,他实在是不记得了。又有些地方现在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比如说引入温度计现在从哪里搞温度计?
‘烘茧法’简单,最重要的也就是一个烘茧灶,而他还记得烘茧灶的构造——虽然这很简单,但对于丝织业却是巨大的变革!
第87章
养蚕缫丝其实是一个非常‘残忍’的过程。
它需要将‘上山’的蚕宝宝放到水中去煮,然后破开蚕茧,摘掉其中的蚕蛹,最后得到包裹住蚕蛹的一团‘蚕茧’。这一团蚕茧就是蚕丝,还需要专门的人将其缫丝,方便纺织用。
养蚕是春夏两季的事情,秋冬没有桑叶,自然也就养不了蚕——这一点很好理解,但这样问题就来了。古代那些纺织作坊,难道秋冬就歇业了,机器放在那儿不管,织娘们也放她们回去,等到来年养蚕缫丝了再来?
这显然是不能够的!
或者是趁着春夏时大量取茧,等到过了季节,再用之前得到的蚕茧缫丝织绸?
这听起来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实际过程中就会发现行不通。各地的桑蚕吐丝结茧就集中在那几天,而结茧之后需要有经验的蚕娘照看,想要得到优质的蚕丝,取茧的时间卡的是很死的!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
而就算不要最优质的蚕丝,只求得到普通的蚕丝,也有时间限制几天之后蚕宝宝就要‘变成蝴蝶飞走了’!到时蚕茧就彻底不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