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于吉入伙!(4000第一更)

甚至西汉年间,还有西域小国向大汉朝廷进贡过“火浣布”。

不过那次进贡的火浣布很快就不知去向,以至于到了魏晋初期,曹丕还在自己所著的中公开表示火浣布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些人以讹传讹的产物罢了。

而据吴良所知,这玩意儿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后世已经变成了一种极为常见的工业材料。

它的学名叫做“石棉布”。

石棉布采用一种叫做石棉纤维的天然矿物质纤维制作而成,不但具有不燃性,灼烧可以去除布上污垢,同时还兼具防腐、耐酸、耐碱的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石棉布在后世拥有极为广泛的用途。

但像中说的那样,将其当做日常衣物来穿,却是极为少见的事情。

最多也只是将其制作成为特定情况下才会使用的消防防火服使用,并且还不能纯粹使用石棉布,尚需进行一系列的特殊工艺。

只因石棉纤维本身就对身体有害。

在开采、生产以及制作的过程中它会产生许多粉尘,这种粉尘很容易引发皮肤癌与肺癌。

除此之外,石棉纤维本身纤细脆硬,是一种非常容易折断的纤维,就算经过处理也依旧改变不了这种特质,人类的皮肤又非常脆弱,若是穿上石棉纤维制作而成的衣物,便会有许多细小的纤维刺入皮肤,并且折断留在里面……

吴良小的时候便有淘气拿“石棉瓦”当玩具的悲惨经历。

当时玩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但等回家之后全身上下只要是接触过“石棉瓦”的皮肤又痛又痒甚至肿起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错了,那酸爽……不提也罢。

“火浣布”就是“石棉布”这种说法。

其实并非吴良自己的推断,而是经过了从古到今许多代人的验证。

早在元代的时候,天朝在石棉纤维的开采、石棉布的织制和清洁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并且国外的中,也提到了“火浣布”的由来。

说是在西域沙漠的边缘,地处西北方和北方之间,面积有十六天的行程,此地境内有许多繁华的城镇村郭,在这些城镇村郭北面有一座山,山中蕴含着一种神奇的矿脉,当地人用这种矿来炼制“火鼠”,这种“火鼠”是当地人的叫法,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动物,而是开采自地下的一种东西。

破案了!

这可能才是有关“火浣布”中“大火鼠”说法的由来。

虽然确实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火浣布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用矿物纤维编织而成,也就是我们后世常见的“石棉布”。

现在想想。

海昏侯刘贺好歹也是做了27天皇帝的人,能够将西域小国进贡给大汉朝廷的“火浣布”占为己有,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此才导致“火浣布”在天朝消失了几百年?

以至于未来的魏文帝曹丕都认为“火浣布”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以讹传讹的产物?

“e……收了。”

想着这些,吴良立刻决定将“火浣布”取走,以备不时之需。

用它来制作日常穿着的衣物肯定是不可能的,那无异于给自己上刑,他又没有倾向。

不过以后盗墓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极端环境,尤其遭遇烈火的时候,倒也可以暂时将火浣布披在身上抵挡一番。

或者,还可以当防火材料制作一些比较实用的小工具,给自己与瓬人军使用。

至于海昏侯刘贺,他和整个海昏侯墓很快就要与水进行亲密接触,自是完全用不上这种防火材料,没必要给他留下。

主要是以吴良的能力,虽然很清楚“火浣布”应该怎么制作,并且这时的工艺也能够实现,但在没有找到矿脉的情况下,也算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反正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得出来……

……

将那几部古籍与火浣布收拾好后,再命人将海昏侯刘贺的棺椁重新盖好。

又嘱咐典韦与杨万里继续监督搬运黄金,吴良就率先返回了山上的营帐,除了等到搬运结束之后对海昏侯墓进行回填,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小小的防盗措施,这里基本已经没他什么事了。

这次大老远跑来发掘海昏侯墓,收益也是颇为可观。

那批黄金与虫蜡就不说了,对他自己而言更有价值的反而是后世已经彻底失传的与。

还有三足鳖、失魂香、回魂香、火浣布……

哦对了,还有“妖道”于吉。

这个家伙虽然别的不行,但堪舆之术还是有那么点玄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