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仁喝道:“败将休走!”拍马赶上。只见一支军队横冲过来,在前一将是窦泰,接住万仁便战。段韶也掉转马头夹攻。万仁有万夫不挡之勇,哪怕二将。这当时高欢率领大军齐进,呼喊声震天动地,双方纷纷混战。库狄干见二将战万仁不下,也来参战。六镇人平日被万仁虐待,深恨得牙齿,今天相遇,巴不得杀了个一干二净。所以人人努力,个个致死。高欢士兵无不以一当百,尔朱兆军队大败。万仁见大军已经崩溃,意乱心慌,只得夺路而走。三将不放弃,一直追了十里才放弃。万仁逃脱,收集残兵,不到三分之一,山东不敢久留,急忙逃回晋阳。高欢俘获士卒五千,收集粮草兵器无数。将领们前来祝贺,高欢说:“万仁虽然没有被斩首,也足以击败他的胆量了。然而他的军队可以利用,现在应乘着这股锐气,进军攻取相州,以张声势。”诸将都说:“我等遵令。”盖相州即是邺城,帝王建都之地,所以欢急欲取之。”
☆、第 24 章
第二十四章:占据邺城。”
话说高王兵到邺都,刺史刘诞因前借粮不与,害怕不敢投降,督率士兵关闭城门抗拒。高欢率兵进攻,几天不下,就在城下暗挖地道,然后用木,道成焚木,城被攻陷。刘诞不得已,请求投降,用之军队中末将。巡逻骑兵拿到逃官一人,名麻祥,解到军中。盖祥当时任汤阴县县令,听说高欢来到,害怕报复,带着妻子儿女逃走了,于是被抓获。看到高王,叩头请罪。”“高王说:“汝以前羞辱过我,罪应处死,但是你的头有什么值得玷污我们宝刀。”
于是放他走了。汾州行事刘贵平一向诚心,听说王在邺城建义,放弃汾州,率领一万人马前来帮助。高王非常高兴。青州大都督崔灵珍、行事耿翔皆遣归附。从此投诚的人不断。一天,有一个少年将军,自称高王的堂弟高岳,敲击车辕求见。高王命令引入帐下,问其原因,其乃高王伯父高优的儿子,过去在雁门郡居住,与高王不相往来。现在听说高王建义起兵,千里求投。贺拔岳身高七尺,容貌堂堂,武勇绝伦。高王很喜爱他,留入内衙,令高澄拜见他的叔叔。”
邺城游京之曾任朔州刺史,有女叫瑞娘,绝世容颜,名声远播四方。高王还没有显贵时就听到他们的赞美,思恋之,大有光武想阴丽华之意,现在听说她还未嫁,欲娶她。不过他担心游京之不同意,于是命令封隆之,宝泰二将为媒介,用铁甲骑兵二千到其门,游京之非常害怕。在一个晚上,瑞娘梦见白龙一条从空中下降,爪其身进入云中,大惊醒来。述诸父母,皆以为异。这一天,封、窦二将奉高王之令来求其女。京之知道不可抗拒,又感女梦,于是拜而接受命令,高王于是娶她。瑞娘脸色很美,性格又聪明,因此,恩宠无比。待京之以上宾之礼。三日后,亲自到游氏家里拜见他的父母。先是高王为尔朱将,停军上党。清明日与刘贵、段荣引领军校五十名骑兵,去深山打猎。天晚上迷路,投宿在王士贵家。士贵见高王有异相,又他睡处红光满屋,知其日后必大贵。有女千花,十八岁,有容色,愿以嫁王。高王拒绝,士贵坚留成亲。刘贵、段荣劝成,于是就结婚了。以军事忙,第三天晚上就告别了,此后的几年没有听到他的音讯。这时王士贵送女儿来,已经生了一个儿子四岁了。高王迎入府中,开始再次相聚。高士贵也留在邺城。”现在先搁置下这些,暂且不说。”
再说中兴二年正月。高王命令刘贵迎接中兴皇帝进入邺城,追赠永安皇帝为武怀皇帝,增设文武百官。高王让杨情任行台右丞,文檄教令,都出自他手,日加信任。尔朱世隆听说高欢另立天子,进军占据邺都,想去讨伐,念非万仁协力,不能打败高氏的军队。虑其猜忌不来,因卑辞厚礼,多送金宝结之。又请求节闵帝纳他二女金婉为后,诏在六月下聘。尔朱兆非常高兴,于是与尔朱世隆相睦,同意立即兴兵,共灭高氏。斛斯椿私下对贺拔胜说:“天下怨毒尔朱氏甚于仇寇,将来一定会被高氏所消灭。我和将军帮助他,定会遭受灾祸。不如改计图之,或许能保全性命。”贺拔胜说:“尔朱天光与尔朱兆各自占据一方,要想除掉,非常困难,若处理不当,吾等性命危矣。”
斛斯椿说:“不要担心,我劝说朱世隆,让他们把人都召来。贺六浑智慧深沉,用兵不测,一定能够聚集而消灭他们。”贺拔胜觉得此计可行,于是一同去见尔朱世隆,说:“万仁新败于高欢,恐怕不足以依靠,可若是与尔朱天光合力,那就不同了。”尔朱世隆听从了,于是写信征召尔朱天光说:“高欢在山东叛乱,扶立元朗为皇帝,军队称起义,要灭吾家。万仁失利在前,必得吾侄致胜于后。同会并州,克期进讨。”尔朱天光得书,不欲寝师劳众,回信于尔朱世隆说:“高欢不过一乳臭未干的小子罢了,手下又没有雄兵猛将,叔叔和万仁合作,定能轻易打败他们,何必来求侄子我?”推辞不去。尔朱世隆生气。斛斯椿请求前去劝说,于是到关中对尔朱天光说:“高欢与王家势不两立,并州恃勇轻敌,倘若失败,大势瓦解,高氏兴,尔朱氏灭矣。此乃大王门事,岂能坐视不救?”尔朱天光问计于贺拔岳,贺拔岳说:“王家占据三方,兵强马壮。高氏初起,岂能相抗?只要能骨肉同心,何愁大业不成。倘若兄弟互相猜疑,家祸不免,焉能制人?如下官所见,不如暂且镇守关中,先安根基。遣一上将,合势进讨。胜有以进,退有以守,庶万全无失。”“尔朱天光没有听从,率兵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