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民众攒一年钱,几乎都要耗费在这种必需品里。盐总是要吃的,农具实在不能用了也要换的,这一来一往民众手里不知不觉就没钱了,而国家的收入却增加了。
南星现在着手解决了这种问题,她开始时命唐说将海水晒盐的来的盐按人工和运输成本算钱,以这个价格卖给阴平郡军队。有了占本郡人口九成的军队购买,民众也大着胆子从南星这里买盐,价格比国家收税少了几成。在民众习惯后,南星已经当了阴平郡守。作为权力极大的郡守,她自然可以倾销盐,将国家的盐商挤出阴平。至于那些国家盐商是不是认为她靠养父仗势欺人,就不是她在乎的问题了。后来有了茶卡盐湖,在阴平郡就能买到价格更低廉的盐。
民众有了闲钱,自然会将其花在其他地方。南星打算用其他的民生用品、农副产品等东西将这些剩余消费能力消耗掉。
现在已经到了夏日,水稻小麦再过几月就要成熟。收割后,还可以赶种一批蔬菜,为来年攒种子。而且,用来肥地的豆子早就收割了,也是时候建造油坊了。现在人手也足,赶在农忙之前将需要的农业工坊建好,到时候稻谷脱壳、打浆,舂米就方便些,也能节省人力。
南星希望从这方面开始,慢慢的改变人民的饮食结构。
作者有话要说: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认为: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而一人一个月大概吃一石半,约等于41斤米。现代人一月大概只吃15斤米。
这是当时油酱等高盐高油的调料没有进入饮食体系中的原因,在现代,人体所需能量被油、盐、肉、蔬菜水果等辅食补充。
没有明文记载郭嘉和戏志才的早逝是因为有长期疾病(虽然郭嘉去世的年纪在古代,尤其是战乱时代已经不算早逝了),所有我就没写他们身体不好。
以前看三国志的时候,总觉得戏志才其实是累死的。毕竟是在曹老板创业初期加入的嘛,什么事都要想,都要管,相当耗脑力,再加上营养不良,很容易猝死的。
☆、第 44 章
光和四年,秋。公元181年,荀爽带着直系家眷和奴仆来到了梓潼县。
南星早在数日前就到了梓潼县等候,近几日顺便考察了这里的民生律法。这里位于秦岭以南,河流众多,降水丰沛。匠信早就命工程部门的人手,在当地招劳役建设民生设施。
原本民众只知道要服一次短期劳役,这时节劳役税收众多,百姓们早就习惯甚至是麻木。但当那些大型水车磨坊,抽排水系统,踏锥和农家肥储存设施建好时,大家都震撼于机械的力量。
原本其他进展正常的工地就像打了鸡血,力图尽快在自家村里建好这些东西。
于是,在南星来的时候,农人们已经用上了这些设施。
“老师。”南星看到眼前两鬓已经有些花白的中年人,赶紧低头行礼。身后的郭嘉、戏忠也低头问安。他们在颍川时,也在荀家私塾中读书,问一句老师好是应当的。
荀爽虽然头发有些斑白,但是精神尚好,看见自己数十年未见的学生自然高兴,“之槐已是郡守,又何必向我这一届白身行礼呢?”赶紧将人扶起。
南星也很高兴,在她童年那段被养父压迫恐吓,母亲哀求控制的时光里,只有眼前这位君子算是她的救赎。一隔数年再见,她就像是又回到了那段被先生教导爱护的日子里。
众人纷纷见礼后,南星命属下将荀爽家人安顿下来,带着老师到了已经建好的书院去。在匠信他们的努力下,新的阴平书院已经完工。书院以原本就有的河谷土丘为基,将其改为三层夯土台基。
在台基周围建楼阁廊宇,台基上建堂屋,用作学生老师住宿。一阶一阶向上最后在第三层台基上建书院主体------一个仿四合院的大型建筑。厅堂中间可清谈,辩论,周围的四层围楼可分班授课。坐北朝南的那一面用作图书馆。一些空地也按苏州园林的格局,移步换景建了园林。
总之,这是一个既不僭越又相当庞大豪华的学院。
荀爽在参观完后,紧皱的眉头就没有松开过。在堂屋坐定,他喝着清茶悠悠的问,“大兴土木,吾原不知阴平有如此空闲的人材物力了?”这时候信息传播缓慢,南星又有意封锁,荀爽待在颍川,就算有南星几日一封的书信,也还以为阴平郡如前几年一般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