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证明,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潜移默化的例子,比如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星座分析十分准确,如果身处一个相信星座的小群体中,甚至有可能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越来越贴合星座的描述。
沈雍乐:“后者其实还有另一种心理现象,叫‘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大众笼统的心理是:爱会让人迷失自我,做出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沈雍乐猜测:“华伦说不定就是被反复灌输过这种思想,才会逐渐偏离原本的轨道,越来越固执地想将团长护在舒适圈里。”
“的确有可能是这样,”莫觉点头,阿克夏的主线,不可能只是一个npc名字那么简单,如果换成巴纳姆效应就要可信得多,“实际上,受困于巴纳姆效应的人,几乎就是更深层次上的‘洞穴囚徒’。”
颜也已经开始有些发烧了,他闭着眼,低声接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生活在一个约定俗成观念的‘洞穴’之中,所信奉的真实只是‘真理’投射的幻影。”
对畸形的偏见、对lgbt社群的排斥、对小众文化的不理解、对女性形象的固有印象……
不都是因为与看惯的“洞影”背道而驰,才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不正常”?
柏拉图的洞喻根本上表达了对主观感知的怀疑,换言之,所有人可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洞穴之影”的侵扰和蒙蔽。
莫觉清了清嗓子,将讨论拉了回来:“但是——问题是‘谁杀死了比利’,即便华伦是在被诱导后动的手,杀死比利的也应该是华伦。”
沈雍乐瞬间便明白了爵爷的意思。
按照巴纳姆效应的解释,林德医生甚至并没有劝她杀人,只是给了她一个要护着团长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