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盗梦空间电影构解,简略说说——
魔法师逃到火神祭坛遗迹,在梦中创造一位少年,他想要将少年带到现实中,又担心少年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即不怕火焰,会意识到自身只是他人梦中幻影,少年会沮丧。
在思考中,火神祭坛燃起远古火焰,魔法师想了却残生,走进火焰,但他不惧怕火焰——魔术师知道了,他自己也是别人梦中的幻影。
“假如他不再梦见你……”
柯布如果不再入梦或做梦,妻子梅尔就不再存在,如果柯布没有两个孩子,那么对他来说有妻子存在的梦是现实,还是孤身的现实是现实?
看完《盗梦空间》我收回了想法,楚舜先生的思考创意不是来自于博尔赫斯。
《环形废墟》,是在虚幻中对死亡意志的谈论,而《盗梦空间》是对“现实”的讨论。
男主柯布最后和亡妻梅尔的戏,展露出柯布想要回到现实的原因仅仅是一双儿女。
我们在乎现实,不是因为现实是现实。
东西方两位大师,在相隔一个世纪的对话,都选择用梦,也都选择是梦中梦,或许这是大师们的共性。]
评论家为什么厉害,是因为他们可以引经据典,博尔赫斯在华夏名气挺大,但觉得多数名气来源于《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知道的人是真少。
可认真说起来,盗梦空间和环形废墟的故事还真有一点异曲同工。
要知道博尔赫斯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七十年代就思考这些问题,文豪之所以是文豪,真不一定是被捧起来的。
言归正传,《村声》梅勒的文章还没完,他是把影评和此次奥斯卡事件,一起写成文章,点击率挺高。
而且从文章题目就能看出,其实后面才是重点。
[楚舜导演对梦境的所有场景进行实拍,我特意打电话咨询利未先生,得到肯定答复,无论是雪地爆炸、天空颠倒的城市,还是被炸毁的巴黎街道,影片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火车驶入洛杉矶中央商业区,也是完完整整实拍。
那么楚舜导演为什么这么做?仅仅只是为了真实?从黑客帝国能看出,楚舜不是坚定实拍者,也不是坚定否决特效主义,他这样做是充分贯彻主题,“如果梦境和现实的人没区别,那么两者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