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月十日至五月二十七日,《十五贯》在北京公演四十七场,观众达七万多人次,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极点。
当年的小钱从北京载誉而归,成为了浙江文化界重要的一支笔杆子,先后又写出了越剧《胭脂》和《柳玉娘》、绍剧《于谦》、婺剧《西施泪》、京剧《南屏晚钟》、戏曲电视连续剧《大义夫人》和电视连续剧《绍兴师爷》。
他不仅获得过文化部的一、二等奖,还获得过“飞天奖”和“金鹰奖”。
在成为一个优秀剧作家的同时,他还走上了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的岗位。
老谭那个时候在浙江婺剧团,就是老钱写的婺剧《西施泪》的第一个范蠡,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老钱看到了老谭很高兴,他说:“我可知道你一直都在杭城,我就在想,看你什么时候会想起我这个老头子,来看看我。”
老谭赶紧说:“早就想来了,只是不好意思,这不是你已经声动全国,又身居高位,我们这种平头老百姓,怎么好意思来打扰你。”
“你骂我是不是?”老钱笑道,“什么身居高位,不就是一份工作而已,现在这份工作也没有了,退了,我就在家里,写写书法,编编书,和你老谭有什么区别?对了,要说声动全国,你老谭的女儿才是,现在是不是连戏也不唱,变成著名的女企业家了?”
“让你见笑了,还记得她是唱戏的。”老谭说。
“怎么不记得,我还看过她几次演出,给她颁过奖,印象深刻,嗨,知道她去做房地产了,我还可惜过一阵子,现在婺剧本来就不景气,这还少了一个有希望的旦角。”老钱说,“怎么,老谭,说实话,是不是现在在家享清福,才忘了我这个老朋友了?”
“怎么敢。”老谭赶紧说。
老杨说:“钱厅长,谭老师现在也没有闲着,他又回永城,去带学员班了。”
老钱睁大了眼睛看着老谭:“你?去带学员班?老谭,你这是要发挥余热还是要赚双份的退休工资?”
“谭老师是义务劳动。”老杨说。
老谭笑道:“没办法,被外孙女拉回去了。”
“外孙女?谭淑珍的女儿?”老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