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凉亭闲聊

说罢,两人会心一笑。

李昊眉宇间闪过一丝不为人知的隐忧,皇帝今年改元嘉定,便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明面上是整治漕运和吏治,通过削减漕粮入河西道,地方官员的大评改为由吏部考功司全权负责,这是暗地里的削藩举措。

首辅中书令沈牧大刀阔斧地改革,牵动权贵根基,他李昊自然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感。

但这个天底下官最大的读书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让他心底不得不有些佩服。

原来还真有这种不惧权贵,不仕帝王仕苍生的孤臣。

李昊喃喃道:“沈牧沈大人已经开始削藩了,接下来还不知是何举措。”

李济云点点头道:“各翻地漕粮运量削减了四分之一,表面上的意思是整理朝廷度支,充实国库,楚王曾上折子哭穷,说漕粮减少不足以养兵,被皇帝下旨好一番严厉训斥。”

“那旨意的意思就是给多少你就领多少,不够养兵那就裁军,太平盛世要养那么多兵意欲何为?”

李昊苦笑道:“傻了吧唧的,楚王被落了口实,因此又被勒令裁撤了好几万军队,苦不堪言。”

李济云叹了口气道:“会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糖吃,当娘的可能嫌你聒噪,赏你几个耳光也不一定。”

“这么一来,咱们河西道和越王的江淮道也嗅出味来了,一个字都没哭穷,反正赋税不入国库,被削减的部分就自己扛。”

李昊道:“可这么一来,王府的度支压力就上来了,哭穷的被顺势裁军,没哭穷的,得自己扛着,也是在慢慢消耗。”

李济云点点头道:“两淮道是鱼米之乡,本不靠朝廷的漕粮养兵,就有可能还要被增收漕粮。”

而从来就贫瘠疲弊的河西道,风沙锐利,一道五州就只有塞上江南的宁州土地肥沃,因此对漕粮的依赖不可谓不深。

如果朝廷进一步压缩运入河西道的漕粮,晋王府又确实是要维持一支二十万人的常备军巩固防线,被削减的部分由河西道赋税中出的话,那就真的有些艰难了。

李昊望着花园里一汪无风无浪的恬静湖水,陷入沉思。

首辅沈牧年初呈上针对漕运、吏治和盐政改革的三疏十二策,他有仔细看过。

对王朝所面临的这三座大山,这数千字堪称治国良方,若是能顺利推行,对朝廷和百姓,都是天大的好事。

但对于宗室藩王、豪阀权贵来说,却恰好相反。

这三疏十二策,有一些条目,举措可谓相当大胆,李昊不认为当今天子有这样的魄力走到那一步。

就像盐业官营,只给盐商颁发盐引一事,就足以让满朝文武和背后的家族全都炸开锅。

可没有皇帝的支持,这位当朝天字第一号的读书人可就当真危险了。

“我倒要看看,你究竟能走到哪一步?”李昊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