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页

“那后者呢?”黎韵问,“追求作品,寻找作品,塑造艺术人格。”

“后者的最终目的是艺术家,甚至是国宝,是一个文化符号,能成为一大批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精神印记。”

“所以你以前是前者,现在的目标是成为后者,艺术家?”黎韵挑了挑眉。

韩觉笑了:“我的目标是,帮助章老师成为艺术家。”

现场一片哗然。韩觉的话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猝不及防地给满场的观众塞了一口优质狗粮,大家都没做好准备。

黎韵也笑着搓了搓胳膊,然后才继续拉回正题:“能再说一点那几年的事情吗?大家对你的沉淀期都挺好奇的,毕竟你的转变太大,而你又什么都不说,这次能说吗?”

“沉淀期什么的太夸张了,其实就是家里蹲而已,没什么值得讲的。”韩觉微笑着拒绝了。

这里又不是《背后故事》节目现场,韩觉才不会主动讲诉连他自己都不清楚的那段日子。当然,如果《背后故事》邀请他,他是肯定不上的。

黎韵和观众虽然可惜,却也没法强求韩觉讲诉不愿说的事情。

录制继续。

接下来的问题,也稍微变得专业了一些。黎韵主持《黎韵有约》好几年,采访过很多搞艺术的人,问起不相干专业的问题来也游刃有余。

“你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音乐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吗?”

“人工智能对音乐行业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它们作出来的曲子我听过,挺好的,已经比一些音乐人的曲子好听了,而且还不抄袭。如果是流水线的曲子,人工智能确实会做得很好。

但我觉得它们的影响也有限,音乐人大可不必慌张。人工智能只能取代那些一成不变的音乐人,取代不了不断创新的音乐人。因为人都是善变的,音乐人是,听众也是。昨天讨厌的东西,今天说不定就变得喜欢,这个转变不是数据可以计算出来的。”

“不断创新,那就意味着不断舍弃原来的听众,让听众一次次认识你,”黎韵问,“那你希望人们怎么去了解你的音乐呢?”

“随便怎么了解吧,这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所有的了解都是误解,光是误解也已经足够了。”

“那电影呢?如果人们误解了你的电影,你也是一样觉得无所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