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页

想象空间最大的方案,是允许阿门按照国籍人口每人300平米的占地面积,在现有市区周边按规划圈地,同样是允许他们最多自建三层楼,户型不限,未来也永不收取物业税。不过代价是这些建筑也永远不能投入房地产市场买卖,相当于是某些国家的小产权房。

既然是自宅地,未来塌了旧了他们想重建想翻修,只要不突破规划都可以,我相信这一方案可以最大程度摆平那些已经有自建房资金的渔民和农民。

第二号方案,就跟蔡处他们最核心的规划是一样的,国籍人口每人占地200平的权益,建设规划跟前一项相同,但是盖好的房子可以入市交易,也可以出租。而且自首次进入市场流通后,就要开始按年度计征物业税,我们就仿照大洋国大部分州的税率好了,按照房子的市场估价15每年,收取费用。

这套方案,对于那些对自家居住条件豪华程度没什么讲究、未来也没打算住大型豪华别墅的中产阶级,吸引力较大。将来外籍劳工多了之后,他们还可以当包租公,出租给暂时在兰方买不起商品房的长期打工者。

不过,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方案,都只是给一个占地建设的许可权,对于掏不起盖房子启动资金的市民,我们还有集中委托建设的第三套方案,可以把国籍人口每人占地200平的指标,置换为公费建成后的450平多层洋房、或360平的豪华电梯公寓——

当然,折算后说的是建筑面积而非占地面积了,因为前面的200平是占地面积,允许盖三层相当于建筑面积600平。具体未来还可以根据各个国家规划的新建小区的户型、建设成本、地段作置换微调。”

陈克说到这儿,顾鲲稍微有些乱,就顺着他的描述找到了草案里的一些附表,仔细扫视几眼,那个更加直观一目了然。

陈克这个方案,相当于是给那些“有土地盖房权但出不起盖房成本”的穷人,直接按照土地面积打七五折再乘以三层楼的比例,给多层公寓的现房置换。

这个价格,在目前的兰方应该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因为之前的兰方地皮价格并不贵,房子的成本里面,建设成本的占比还是挺高的。

可以设身处地换算一下,21世纪初,华夏国内的农民,在农村起个三层小楼,讲究施工质量的话,二三十万施工成本肯定是少不了的,同期地价才多少呢。很多农民外出打工,都要攒好几年的钱,寄回家盖小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盖房子的成本占比肯定是越来越低的。1980年代国内黑市价一吨钢筋都要两千块(价格双轨制的时候,计划内的白市价八百块一吨,但供不应求,不凭票不凭划拨的就是要两千),三十年后依然是两三千一吨,几乎没涨。

因此只拿两三成的占地面积期权,换取实打实地官方承包掉建设成本,如今对相当一部分人是有吸引力的。

说句题外话,后世很多人只是看到每过七八年、工资翻倍之后,猪肉价格也是两块、四块、八块、十五块、三十块……地往上翻,就觉得工资上涨被物价通胀吞了。但那只是因为这几十年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明显提升,所以农产品当然应该跟着涨。

但工业品的生产率是随着科技进步一直提升的,所以猪肉两块的时候钢筋两千一吨,猪肉三十了钢筋还是两千一吨。四十年前汽车几万块一辆四十年后还是几万块一辆,衣服几十一百一件,几十年后还是几十一百一件,电子设备反而还越来越便宜了。

要体会到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幸福感,就别只拿着工资盯着猪肉,多看看工业消费品,多消费那些东西,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说句大实话,很多老一辈的人感受不到进步的幸福感,只是因为他们的消费观默认一辈子不买车(以及很多其他早年被认定为奢侈的工业消费品),所以车相对工资便宜了这个事实,所带来的社会幸福感,跟他们没关系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