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战争不只是比大小的游戏。
战术、战略、兵力配置、攻击时机
许许多多难以尽数的不可控因素影响着战争的进程。
——就像某位名将说得,作战开始后,原本的作战计划就变得几乎毫无用处。
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战前计划无关紧要,而是强调不论事先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再怎么详尽,从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开始,战役的指挥者便需要进入随机应变的决策模式,不断根据前线传回的最新战报修改、完善原定的方案,乃至将整个战役架构推倒重建。
“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虽然听起来智慧深沉、富有哲理,但那其实也是建立在绝对实力碾压基础上才能使用的方案,且本质上也属于临场应变的一种。
而从实际层面出发,以北方军此次发动冬季攻势的总兵力,他们投入一线的作战力量并不比纳瓦拉地区的国民军部队强出多少…
甚至如果排除占据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仅仅以地面部队的装备和训练度来看,北方军正面强攻突破守军防线的成功率其实相当之低。
这些刚刚从工团民兵转变为北方军野战部队的战士或许不缺乏保家卫国的勇气,但毕竟接受正规军事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且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低下这导致基层军官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部队组织度相当堪忧。
所以虽然以主战部队的要求看,士气低落的国民军士兵的确只能算是臭鱼烂虾。但如果单拎出作战素养这一项与北方军比较,双方最多只能算是半斤八两,谁也没有逃出半岛优秀的匹配机制…
更别说敌人毕竟身处固定工事之中,在享有防御加成的情况下,北方军完全不可能通过无脑f2a的粗暴战术取得战役的胜利。
然而有心算无心之下,双方指挥层在战斗爆发后对战争的解读能力却直接决定了战斗的走向。
从最初针对特克斯科外围防线的偷袭开始,由北方军司令部或者说由以盖文上校为核心的地联参谋团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指挥水平!
——在表面看起来摧枯拉朽的正面推进战背后,是指挥机关及情报机关为此付出的无数艰辛。
“命令501团北进至喀兰山口,占据路狭阻断18师先头部队向西转向的意图。”
“命令新编第5师沿莱斯切河北岸索敌阻援,务必给特克斯科的扫尾工作留下充足的时间。”
“命令…”
自这位年轻的王国军官进驻作战指挥部起,几乎每分钟就会有若干条切中要害的指令由格林上尉转交给发报科的同僚,对处在不同区域的各参战部队做出重要指示。
他的语气不疾不徐,但从嘴里吐出的每个单词都自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以至于总指挥部其他成员本能地选择服从。
…在他们眼里,盖文仿佛正隔空与敌方的指挥官较量、对弈!
构成复杂、数量庞大的北方军主力就是上校手中功能各不相同的棋子,每在笼罩着层层迷雾的棋盘上移动一步,便将负隅顽抗的国民军部队逼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整个流程过度的异常丝滑,以至于某些时候竟然给周围的观众某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可实际上但凡有过师级部队指挥经验的内行都很清楚,这种作战指挥能力绝不是一句用兵有方就能随意带过的。
别的不说。
就凭各级武装竟然在战斗打响近10个小时后,仍然保持着相对清晰的作战思路这一点,盖文上校就已经将绝大多数高级指挥官甩在身后了。
要知道,在如今敌我双方逐渐绞杀成一团的情况下,来自总指挥部的指令必然是存在一定滞后的。如果前线基层指挥官的素质过硬,盖文上校其实也不想“微操”到这个地步,事无巨细都由总指挥部过问。
但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上校不得不依靠情报部门的配合一次次施展“大预言术”,根据前线部队及情报专员捕捉到的一切风吹草动,提前为每一支部队找到最适合他们发挥的场合。
简单来说,上校的作战思路就是在运动战中通过提前卡位的方式,尽量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如河流、山脉、地狭等)让组织度不足的北方军获得主动,进而在保证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损失。
具体到实施层面,就是让各部分武装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多打防御战,兵力占优的时候多打歼灭战。
让每个人都能明确把握自己下一步的作战目标,让各级指挥员都能在混乱的战场上准确找到自己手下的大部分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