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嫂刚生了家里的长孙,陈家父母以后准备跟着大儿子过的,对陈大嫂的话自然也会在意一两分。

但是陈大叔想的又不一样,儿子读书还算可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现在下来岂不是可惜,可大儿子夫妇的话他也不能一点不当回事。

张福年听到这事儿后,立刻赶去了陈家。

陈大叔很喜欢张福年,亲自招待他。

张福年寒暄两句后就开始说秋后读书的事情,“陈大叔,我和老师们打听过了。去县城高中,还可以带米,就是柴火费从一斤两分钱变成一斤三分钱。还有,以前我们是一个星期回来一次,以后就是半个月甚至更久回来一趟。我想过了,冬天我们还能多带一些腌菜,等到了春秋,我们只能另外想办法。不过您放心,我和永康现在也大了,到时候我们自己抓鱼、逮黄鳝、捡破烂,我还可以带着永康一起给报社写文章,多少总能换几个钱,能保证我们在学校不至于没有菜吃。”

张福年这话主要是说给陈大哥夫妇听的,陈大叔看了大儿子一眼。

陈大哥有些不好意思,挠挠头,“福年,永康有你照看,我们都放心。”

张福年客气,“陈大哥客气了,永康比我大两岁,他照顾我更多一些。”

这话没骗人,张福年每天打热菜给陈永康吃,还辅导他功课,陈永康每天听课笔记写得很认真,张福年缺课后主要靠他的笔记补课。除此之外,陈永康说自己大两岁,经常帮张福年洗衣服。张福年并不拒绝,兄弟之间,总是让陈永康受自己的好处,时间久了怕他心里过意不去。

陈大叔知道这小哥儿两好,主动表态,“福年,以后你们去了县里,还要互相帮衬。永康学习不如你,你多带带他。我们家里别的没有,粮食还是有的,该怎么带米就怎么带,多读书总是没坏处。”

张福年知道,陈大叔这是下了决定,“您放心,我们肯定还和以前一样。陈大叔,有件事我还得请您帮忙。”

陈大叔立刻道,“你只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