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孩子都不小了,又是一男一女,住一个室里,中间用书架隔开,一边放个单人床,再加个衣柜,就剩下转身的地方了。老人去串个门,得分开,一人带个孩子挤一张小床,老太太在主卧跟大嫂一张床,楚大哥和睡客厅沙发上。

那么挤着,有啥意思?

在村里不缺吃不缺喝的,不比那强?

这就是身份上的不得已了。哪怕是个局长啥的呢,自己单独在外面买孩子买楼都行,大嫂手里又有钱。但大哥是“班子”成员,就非得在那家属楼里挤不可了。上上下下的,这不是也盼着能建新家属楼分大房子嘛。没钱呀,都眼巴巴的等着大能人带着全县致富,百姓富了,财政就有钱,财政有钱了,家属楼还远吗?

没人给楚大哥使绊子啥的,他是怎么提上来的,大大小小的头目,谁心里没数儿。通了天的人物,登天梯早都搭好了,干出成绩就会升的,到时候人人跟着有汤喝。得多想不开的为难他?小争小斗是有,但往死里弄的,真没有。

安远是农业大县,这又是最好的时候,相当于是在白纸上做画。因地制宜,发挥长处就完事儿呗。搞高粮食产量,办企业,造桥修路,搞活经济,谁都知道的路子,干就完了。当然,这过程并不容易,那就是看个人能力的时候了。楚大哥来市里开会的时候,多数都是住在楚然家的,总会跟楚然和肖玙聊一聊,他们俩适当的点拨一下,帮他找找方向,他工作好好做一点。

师父在厂里那边工作不忙了,楚然这边儿就清闲了。

小晗希过了三周岁,到了开蒙的时候,不能再整天傻吃傻玩儿了。楚然自我感觉,水平不够教孩子的。就只管让她吃好穿好,然后带着她锻炼做运动,把那套功夫教给她,小姑娘嘛,得有个自保的能力,练大字的时候,让她写那个心法。她负责武力这个部分,长心眼儿那部分,让她爸教去。她爸天天带着看书讲故事呢。

规矩礼仪人□□故那些的,就是在日常当中言传身教的教了。

天天跟她奶奶在一起,也能学不少东西。光是在吃喝穿戴的讲究上,能学全了,那气质就差不了。还有,肖老娘的那个审美,那是相当在线的。

还有一点,楚然最想闺女跟好奶奶学到的,就是御夫之道。看看肖老娘,一辈子只在吃喝穿戴上精通,可她嫁给肖老爹之后,最讲究不起的反而就是在这些地方。农家的活儿,就没有她会干的,做饭都因为太会浪费,不咋让她做。日子过得再苦,肖老爹也没嫌弃过她,管天管地管儿子,但是一辈子没管过肖老娘。后来日子好了,住那屋子,那么折腾,八辈子贫农出身的肖老爹能住惯不?想想也知道,但谁都没听过老两口抖过嘴。就是几个儿子,宠亲妈都跟宠闺女似的。这是个啥水平?

就这些套路,小丫头要是能得几分真传,将来结婚以后,日子就过得差不了。那些办法,肖老娘是不会教给儿媳妇的,再喜欢楚然,也没教过一句半句。但楚然相信,她肯定会教给孙女,不光是晗希这个孙女,每个孙女她都会教的。学成什么样儿,那就看各人的悟性了。

带孩子,还挺好玩儿的,两口子都挺乐在其中。上辈子生了七个葫芦娃加一个小公主,他们都没亲自带过,百十个人伺候着,用他们动手的地方不多的。这种全程自己带的感受很新鲜。

第65章 七十年代巧媳妇20

开春之后, 院子里开始栽树,扒房子,开挖人工湖, 再住在这边不方便了。

家里开工的项目很多,但自家还真没留。带着两老住到最早买的城西青年路上的那个七十多平的小房子里了。有车了,这会儿路上又不堵,住哪里都不算远。无所谓的。师父不怎么回厂里上班, 就是回去,骑自行车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到工地哪里的,也都不远的。

这不是要把整个小区都改成自家住的院子嘛。设计图纸过年的时候, 家里人就都看过了。

这一看, 两头老人没一个满意的。欧式的嘛, 老辈儿的看不惯也合理。对肖老娘来说,欧式的比倭式的强点儿, 倭国那是她的世仇,老王爷死的时候抗战还没胜利呢, 她的家是纯纯粹粹倭国祸害的,老王爷也是让倭人逼死的。她当然看不上倭国的东西。所以之前的小楼儿,她才不爱住。要不是大儿子结婚,她都不肯搬过来。

图纸上那西式的,她也看不上。老想着小时候在盛京的老王爷时的院子。那你说咋整?楚然就说,在主楼旁边再给修一个中式的吧?四合院儿是不成了, 院子里套院子算咋回事儿?但是修个小院子还是可以的。跟当初圆明园四十景似的。就问老太太, 给修个中式的绣楼行不行?分开住, 彼此都有私人空间,也挺好。老太太说单独行,但不要绣楼, 就要上五间明堂的平房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