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原本必死无疑的舞阳侯樊哙,便在陈平、周勃二人的‘计谋’下,侥幸活了下来。
陈平、周勃二人也借此,搭上了太后吕雉的线,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卧底’生涯。
而对于现在的刘盈而言,樊哙被杀所能带来的利益,要远大于樊哙再次‘侥幸不死’。
还是那句话:新君登基,是要恩封朝臣的~
陈濞、灌婴之流,刘盈都得‘朝中二千石、外放上将军’、一个二代功侯郦寄,刘盈就得预备一个准九卿的位置,那作为开国元勋中的佼佼者,青史留名的汉开国元勋,樊哙,又应该得到怎样的封赏?
——别忘了,两天前的樊哙,可还是左相国!
再往上封,那可就是丞相了!
让樊哙一介武夫,去做萧何的继任者?
刘盈自诩不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掌权者,但再如何,也还没到这般愚蠢的地步。
且先不提樊哙做丞相,曹参、王陵、张苍答不答应,光是刘盈,就第一个不答应!
——哥们儿再发育两年,可就要提兵北上,马踏草原,执匈奴之君长问罪于太庙、高庙了!
什么樊哙不樊哙的,我管你去死!
再有,便是樊哙如果不死,就必然会给未来的刘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刘邦要樊哙死,结果樊哙没死,刘邦又驾崩了;那新君刘盈,究竟要不要杀樊哙?
不杀,就是违背先皇遗诏!
但若是要杀,就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樊哙,是当朝皇后、未来的太后吕雉的亲妹夫,是刘盈的小姨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樊哙最好的结局,就是被老天子刘邦一起带走,好在黄泉路上搭个伴。
但让刘盈感到无奈的是:樊哙死不死,根本不是自己,甚至根本不是天子刘邦说了算的······
“呼~”
“这样也好。”
“老头子明诏赐死,陈平、周勃抗旨不遵坐实,樊哙就算侥幸活下来,也得低调几年,免得被百官一人一口唾沫淹死。”
“老娘那手腕,也不太可能强塞樊哙入朝堂。”
“这样一来,等再过几年······”
“呵···········”
“樊哙,还剩多少个‘几年’呢······”
意味深长的一笑,刘盈掰弄着的手指,最终在‘六’的手势上停了下来。
将樊哙的事暂时赶出脑海当中,又略有些烦闷的呼出一口浊气,刘盈的注意力,也终于再次回到了城外的叛军身上。
此刻,已是夜半子时。
不出意外的话,叛军的总攻,要开始了······
前面好像有读者问到这个了,就集中讲一下。
汉军制,太尉最尊,位三公,秩万石,金印紫绶,全掌天下兵马,位同诸侯。
大将军次之,假(天子)节,授(兵)符,中二千石,金印紫绶,奉诏掌一方兵马;不常设,多由外戚出任,位比诸侯。
三曰: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不常设,多掌战车而用之于平叛,战起而拜任,战平而罢,位比三公。
四曰:上将军,银印青绶,真二千石,多为征讨之帅;不常设,位同九卿。
五曰:前、后、左、右将军,银印青绶,二千石,征讨时各领一部,位比九卿。
简单来说就是,太尉最大,大将军第二,车骑将军第三,上将军第四,前后左右将军并列第五。
须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文帝新置‘卫将军’一职,实则是因为文帝不愿意因卫尉一职而与陈平、周勃发生冲突,所以卫将军可以理解为卫尉的替代品。
到后来,卫将军一职在汉室常设,位同九卿,与上将军同一品秩,并列第四,在太尉、大将军、车骑将军之下。